滇一曰無事。
吳三桂表面上唯唯諾諾,心裡卻是大罵:“老匹夫,有謠言說你和皇太后(那時順治沒死,所以其母還是皇太后)睡過,說不定還真不是誣陷了你啊,難得你居然這麼忠心!如果雲南天天打仗,把自己搞得兵窮民困,怨聲載道,不就是讓朝廷削藩更容易些嗎?你這是為了替朝廷派兵入滇找藉口嗎?”
不過也正是因為洪承疇的這個建議,吳三桂下定了決心:只要朝廷守信把藩國給他,他就要殺了永曆以證心跡,同時也算是徹底毀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讓清廷相信自己再也無法反正叛變。
當然現在這個念頭已經被吳三桂扔得無影無蹤了,最近一段時間來他一直和尚可喜、耿繼茂他們有書信來往,話裡話外都是一個意思:既然朝廷剋扣了尚可喜、耿繼茂的軍餉,那給他們一個擁有治權的藩國是很合理的補償——高郵湖一戰後清廷的威信大減,吳三桂開始琢磨著要給朝廷找點事了,省得成天盯著自己不放。
此外吳三桂還有一件策劃了好久的正經事:“各府秋收都結束了吧?”
“大王放心,糧草已經齊備。”
“好,馬上報告朝廷,水西安家勾結李定國,打算迎偽明的兵馬入貴州作亂。”吳三桂一邊發出急報,一邊下令各地駐軍同時發起突然襲擊,定要把水西土司一網打盡——安家的土地、人口和千年來積累的財富,對吳三桂來說也不無小補。不過平西王可不會按著洪承疇的建議去做,讓自己家裡殺個亂紛紛,根據吳三桂的計劃,他會在幾個月內就把安家連根拔起,改土歸流——當然,這個流官是平西王府的官,可不是朝廷的。
第一節 誤會(上)
八月十五曰,渝城。
高明瞻在城內大擺筵席,歡慶中秋。從前天開始,告急的報告就如雪片般送入渝城城。很快全城的官兵就知道忠縣戰役已經結束,李國英親自指揮的近八萬大軍遭到慘敗,川陝總督、陝西提督帶著部分兵馬突圍,大軍已經十成去了七、八成。現在忠縣剩下的也就是五千陝西綠營,在王明德的指揮下堅守孤城,被明軍團團包圍在忠縣,估計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麼詳細的情報主要是由明軍透露出來的。大明長江提督鄧明已經在距離渝城不遠的嘉陵江以東登陸,肅清沿岸清軍的哨所和散兵遊勇的時候,明軍有意識地釋放了不少清軍回來報告訊息。
一開始還有人懷疑這是明軍的攻心之計,但高巡撫卻當眾宣稱:鄧提督雖然是敵人,但一向言而有信,既然鄧提督說川陝總督帶著幾千殘兵跑了,那就一定是跑了;既然鄧提督說王明德被包圍在忠縣無法突圍,那暫時就是無法突圍。
這種公然附和敵軍宣傳的做法當然引起了更大規模的恐慌。渝城城現在甲兵所剩無幾,除了王欣誠副將帶回來的六百披甲外,還有些壯丁和少量甘陝綠營的新兵和山西兵,全都加起來也湊不足一千甲士,鬥志更沒法和李國英帶走的標營相比。
依靠這一千甲兵想守住渝城幾乎是痴心妄想。本來三千漢八旗還能指望,但月初孫思克返回嘉陵江後,見沒有水師可供他渡江,二話不說就拔營北上,向著保寧方向竄去了——孫思克派人隔江喊話,說他是去接應趙良棟,和陝西綠營兵和一處、將打一方去了。但明眼人都知道,當時孫將軍是唯恐鄧名尾追而來,不趕緊跑路就被堵在岸邊跑不掉了。向高明瞻喊話與其說是通報知會,還不如說是推卸責任。
因此,渝城城裡一片驚慌,好多人都琢磨著也要逃離這座空城。但高巡撫在此時表現出了過人的勇氣,大模大樣地坐在衙門裡,還敞開大門讓大家都看清他確實沒逃。而被高明瞻任命為渝城四壁提督的王欣誠副將,也異常地沉著冷靜,這兩天帶著親兵巡查城防時神色十分輕鬆,和城防官兵有說有笑的。
見到四川巡撫和城防提督的這種表現,渝城城內的幾千人也不再害怕,大傢俬下里議論紛紛,都覺得高巡撫定然有退敵的妙策。既然渝城的正、副手都胸有成竹,其餘的人也鎮定下來,決心老老實實地按照王副將的交代去佈置城防。
不過王副將的表現實在是有些太不在乎了,他既不在城外佈置梅花樁,也不組織人手加深壕溝——雖然渝城人手不足,但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總比什麼都不做強吧?
但王副將就是啥都沒幹,今天中秋節早早就帶著親兵去衙門裡和高巡撫過節了。他手下的六百兵士是眼下渝城最強大的武力和最後的指望,但午後也開始興高采烈地殺豬宰羊,準備歡度佳節,好似在忠縣吃了大敗仗的是鄧名而不是李國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