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丞相,自然首先回答。按照他的意思,依照秦律,許下諾言不能兌現的,需要斬首。至於後面一句,欺君犯上是否是秦律中的就不得而知了。
“蒙毅。“
“盧生,侯生自然罪不可恕。丞相所言,微臣以為甚是。然,此二人品格卑劣,與諸生妄言陛下。當嚴查。“
“善,扶蘇。“
“兒臣在。“
“依你,當如何?“
這顯然是考校扶蘇了。盧生侯生因為始皇帝的寵幸,在諸生中地位頗高。眼見謊言將被戳穿,索性罵一頓始皇帝來博取聲名。好讓自己逃之夭夭,卻給了城中諸生帶了潑天的禍事。
所謂諸生,解釋起來就有來歷了。初統一全國時候,在文化領域上,始皇帝並不想採取強力手段,始皇帝作為一個傑出政治家在政治智慧上是絕對頂尖的。自然不會迷信武力,所以,始皇帝召集天下有學識有名望的知識分子來到咸陽。在六國宮廷和民間搜取了大量古典文獻,聘請了七十餘位博士。讓他們管理這些書籍,為帝國所需要的書籍做出甄選。又詔令兩千餘名學生在博士手下幹活。
這兩千餘名學生就是所謂諸生,始皇帝對這些人也是十分厚道的。正如他自己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因此,秦政權不僅對70位博士優禮備加,而且對於諸生也“尊賜之甚厚”。
不過,始皇帝施恩下來,人家未必領情。這些本是東方諸國的知識分子,本著讀書人的高傲和矜持,將這些視為理所應當,對秦文化根本看不上眼。在行政權力壓迫下來了咸陽,卻管不住自己的嘴。時常對始皇帝的政策議論是非,本來也不算錯。始皇帝的心胸廣大容得下。
但是,事情的發展並不按秦始皇的本來設想進行,這些博士和諸生都是舊時代的學者,滿腦子都是舊文化和復古思想,認為復古周禮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們不但對加強**統治思想沒有幫助,反過來對秦始皇的所為指手劃腳,說三道四。
偏生,這時候侯生盧生二人眼見謊言將要破滅在諸生中鼓動,說了什麼呢:“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這些都是什麼話啊,一堆罵人的話,且不說其中大多不符實際,極端偏見。但偏偏遇上東方諸國的學子,這些都是亡國印象深深不去的人。自然跟著大加議論,三人成虎下,將始皇帝的名聲搞臭不少。
然後盧生侯生逃之夭夭,留下被士卒嚴加看守的諸生。
這些扶蘇都是清清楚楚知道的,身為皇帝的長子,訊息靈通遠遠勝過許多人。甚至其中細節隱秘都有了解。
現在始皇帝讓扶蘇發言,不乏考校意味。頓時讓扶蘇陷入兩難,因為,跟著盧侯二人議論非非的不僅有大量方士,處死就處死,扶蘇不心疼。但關鍵其中更有不少儒生!想到這裡,扶蘇就一陣頭疼,儒家勢力是支援扶蘇的一股重要力量。扶蘇在繼承權上最大的優勢就是嫡長子;按照周禮或者儒家的思想;自然繼承人在法統上非扶蘇莫屬。再說皇帝陛下並非對扶蘇失望透頂,只是不喜歡扶蘇的怯弱而已。在立儲上,皇帝陛下還沒有表示過什麼。這樣不少暗地裡中意於胡亥的人失望不已。
但正因為如此,扶蘇才更不敢在這樣敏感的情況下表現出不符合帝國未來太子的言語來。
“兒臣認為,此事,當嚴查。查非議今上的狂生,追捕侯生盧生二人,逮捕與此二人有直系親屬之人。嚴懲不貸!“扶蘇微不可查的嘆了一口氣。靜靜等待皇帝的回應。
扶蘇心中還是有小心思的;將嚴查盧侯二人作為重中之重;而對那些起鬨的儒生則只是嚴查而已。偷換概念轉移始皇帝的注意力。
始皇帝聽畢;瞄了一眼扶蘇;沉默不語。
第二章 焚書坑儒 焚書坑術
始皇的沉默讓扶蘇心中惴惴不安。扶蘇自己腦海中也猛然的閃過關於扶蘇在這片歷史中的表現
。按照原先的歷史軌跡;事情發生後,始皇長子扶蘇進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WWw。”也就是說;扶蘇本是個馬後炮;事情完了上臺的角色。現在卻被始皇帝召集議事;加以考校。這實在讓扶蘇費解;思索到底是史書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