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知了荊州和揚州的信徒大約數萬人,邀其到鄴城集中,準備起義。於是,其分管的信徒們便已開始向鄴城集中。
可是,就在這個緊急關頭,張角的弟子、太平道中的的一個信徒、濟南人唐周由於害怕失敗被抓就向當地的官府告發了起義之事。
訊息一經傳開,朝野振盪,靈帝當庭大怒。於是,朝廷眾臣緊急下令抓捕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緊急招集各方力量,追拿誅殺了張角的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兄弟及其家人。
張角等人發現事情已經敗露了,便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起義前,義軍首先將抓獲的貪官殺了祭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黃天的象徵?),時人稱之“黃巾軍”。起義後,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人公將軍”。
不出幾天功夫,三十六方的黃巾軍便開始了一系列攻打郡縣,火燒官府,釋放囚犯,沒收官家的財物,開放糧倉,懲辦贓官、土豪等的舉動。不到十天的功夫,天下響應。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個州的郡守、刺史紛紛向京師告急,漢靈帝亦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經過協商,在臨近洛陽的八個緊要的關口都設定了都尉,增加了洛陽的防禦。朝廷也分派出兩路軍隊去鎮壓起義的農民。
**
而這一切都和孫燦無關,雖然孫燦很想隨軍出戰,但孫哲、劉華並沒有同意。理由有二:孫哲是以孫燦的年齡還小為由;而劉華則是以學業並未精通來勸說的。
在劉華看來,“黃巾之亂”只是一個契機,是屬於可有可無的,而真正的發家時刻卻是在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時候。
孫燦面對父親和恩師的勸說,也只能壓下蠢蠢欲動的心情。除了陪伴太子劉辯學習以外,剩下的時間就只是學習兵法和武藝了。
在這期間,他也曾經多次尋找那位女子的下落,最後都是一無所獲。為了減少對那位女子的思念,孫燦惟有將心全都放在了學習兵法上。
另一邊,大漢軍的首戰並未得利,於同年四月,朱雋所統領的軍隊就被黃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