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營,堵住河邊,不讓匹馬上岸。”
向條帶著親衛營衝了出去,衝到齊膝深的冰冷河水,擺下陣勢,攔截涉水而來的張雄。
雙方在河岸邊展開了廝殺,攪得清澈的河水嘩嘩作響,一個個戰士倒了下去,一股股鮮血湧出來,漸漸的,將河水染紅。
上邽城南三十里,夏侯儒站在山坡上,緊張的注視著山坡下越聚越多的蜀軍。
昨天晚上,斥候報告說,蜀軍還在百里之外,今天早上,一萬蜀軍卻突然出現了他的陣地前。他們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於直到他們出現在二十里外,夏侯儒才收到斥候的訊息。
夏侯儒很清楚,這固然有斥候偷懶的原因,但蜀軍之前緩緩而行也起到了不小的欺騙作用。不僅如此,諸葛亮在一夜之間急行七十里,而他的軍容還是如此整齊,這大大的震驚了夏侯儒。
夏侯儒想起了張合對諸葛亮的評價:他的軍陣很嚴謹,很難找到破綻。
夏侯儒原本不太相信,下意識的以為這是張合給自己不願意強攻諸葛亮的大陣找的藉口。可是今天親眼看到諸葛亮的軍陣,他知道張合說得一點也沒錯。
對能不能守住陣地,攔住諸葛亮半天時間,夏侯儒有些不太自信。他來得匆忙,不能攜帶大型的軍械,只能利用先行到達的優勢,搶佔了有利地形,然後又砍一些樹,推下一些石頭,製造了一些路障。這些路障當然有用,不過對於以步卒為主的蜀軍來說,效果顯然不會太明顯。
那麼唯一有用的就是地形了。
夏侯儒打量著蜀軍的陣地,暗暗祈禱。他已經給張合送出了急報,希望張合能夠儘快解決上邽城下的戰鬥,然後來增援他。三十里,步兵急行軍也要走一個時辰,對騎兵來說不過是半個時辰的事,只要他們趕到,諸葛亮就能知道上邽城下的結果,他的鬥志必然會受到重挫。上邽之圍已解,他就沒有再去上邽的必要了。
在夏侯儒暗自安慰自己的時候,山下的諸葛亮檢視了地形之後,已經下令攻擊。出乎夏侯儒的意料,諸葛亮最先派出的攻擊部隊並不是正面進攻,有兩支大約千人的步卒脫離了大陣,向兩側的山坡上爬去。這些人像是常年走山路的,陡峭的山坡居然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影響,一個個行走如飛。
夏侯儒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張合曾經提醒過他,蜀軍沒有騎兵,卻精於山地戰,諸葛亮的手下有很多精於山地站的蠻兵,他們攀山越嶺,如履平地,要想守住山谷,就必須在兩側的山坡上構建堅固的陣地,以免兩翼被突破。
夏侯儒看看兩側山坡上不足三百人的陣地,嚇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刻下令增援,可是他的命令剛剛發出,諸葛亮也發出了攻擊的命令。
兩千步卒衝出陣地,咆哮著直撲夏侯儒的本陣。
(未完待續)
第235章 丞相的無奈
諸葛亮很疲倦。
這次北伐從開始準備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僅是從漢中出兵算起也快半年了。這半年來,他就沒有正常的睡過一覺,無數次通宵達旦,和衣而臥更是家常便飯。因為從出兵開始,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情就不斷的出現,而意想中的勝利卻一直那麼遙遠,甚至越來越遙遠,直到現在,馬謖下落不明。
馬謖的失敗,比他自己的失敗更讓他傷心,更讓他失望,讓他沮喪。
諸葛亮和馬家兄弟的交情由來已久。
三十年前,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著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投靠當時任荊州牧的劉表。從那時起,諸葛亮就與荊襄當地的豪族名士有了交往,與馬家兄弟的交情,也是從那時開始。第一次見到馬謖的時候,馬謖才十多歲,還是個風采翩翩的美少年。
諸葛亮比馬謖大九歲,比馬家五常中最優秀的白眉馬良還要大三四歲,馬良一直把諸葛亮當成兄長看待,馬謖更是把諸葛亮當成父兄一樣。同樣,諸葛亮也把馬良、馬謖當成親兄弟一樣。馬良戰死後,諸葛亮更是主動承擔起了一個父兄的責任,雖然那時候馬謖已經年近而立。
馬謖是他的心腹,是他的智囊,是他的手足,就是他在困難的時候會想到的第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馬謖比諸葛喬更重要,更瞭解他的心意。
他對馬謖的信任引起了很多非議,這些他都知道。但是他堅持認為馬謖是有才幹的,他只是缺少一個機會。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只是因為先帝劉備認為他華而不實,不可大用。
就像有很多問題上一樣,諸葛亮有著與劉備不同的看法,比如爭江南,比如討伐東吳,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