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關中的戰果是我大漢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又怎麼能只算到其中某些人的頭上?照你這麼說,成都的陛下豈不是也與這場戰事無關?”
魏霸微微一笑:“來將軍,其實,你雖然沒有上陣殺敵,也是有功的。你就不必太自謙了。”他環顧四周,朗聲一笑:“此次北伐,在座的都有功之臣。丞相,你說對不對?”
諸葛亮嘴角一撇,淡淡的點了點頭:“諸位,你們看呢?”
大帳裡一片寂靜,來敏氣得鬚髮賁張,卻無話可說。
魏霸的言辭很犀利,第一是扣住了來敏話中的漏洞,誰說沒有參戰的就沒有功?如果這麼說,那我們偉大的皇帝陛下劉禪在成都什麼也沒幹,這場北伐和他就沒關係了?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否則就是大不敬。對於魏霸這樣的人也許無所謂,可是對於一向把禮掛在嘴邊上的來敏,這是一個大得不能再大,重得不能再重的帽子。
第二,扣住了所有人的心理。不管仗打得好壞,誰都希望能有點功勞,有功勞才有賞賜,有賞賜,曰子才好過啊。眼看著過年了,誰不指著年底加個薪,誰會盼著打了敗仗,灰頭土臉的回家?就算你自己願意,擋了別人的財路,人家不跟你急?
所以魏霸此話一出,連來敏都熄火了,捏著鼻子,灰溜溜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看起來是詞鋒犀利,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你以為他和馬謖有仇,非要殺他才解恨?才不是呢。是因為北伐主力無功,不處理罪魁禍首馬謖,無法交待,至於先帝什麼的不過是藉口罷了。他真要想殺馬謖,一百個魏霸也救不下來。說是魏霸救馬謖,不如說魏霸給了諸葛亮一個臺階下。
魏霸給什麼臺階?當然是把關中的戰果算入整個北伐之中,不僅如此,還把奪取關中的第一功臣讓給了諸葛亮,自家父子拼死拼活,不過是執行而已,真正決策的是英明的丞相大人,負責統籌的是聰明絕頂的馬參軍,我們父子就是殺殺人,做點具體的事罷了。
所以,丞相有了功,北伐不算失敗,只能說不完美。馬參軍有功,只是沒能殺掉張郃,有點小遺憾。就算功不掩過,也罪不至死。
這樣,丞相有了面子,參軍有了姓命,魏霸呢?魏霸讓出了關中首功,看起來損失大了,卻獲得了荊襄人的友誼,硬生生在荊襄人和諸葛亮之間楔進了一隻手。如果可能的話,還有丞相的感激——畢竟他讓諸葛亮不用殺死馬謖就能解圍。不管丞相是不是感激,至少他心裡有數,為了維護大局,為了維護他丞相的臉色,魏霸是有犧牲的,他是顧全大局的。
再說了,就算魏霸謙虛,諸葛亮還好意思不賞魏延、趙雲的戰功?趙廣跳級成了將軍,他好意思再給免了?那不是自打耳光嘛。
所以,魏霸也佔了便宜。他捨棄的是虛名,得到的是實利。
如果他不肯舍呢?看起來是保住了戰功,可是諸葛亮被迫殺了馬謖,荊襄系實力受損,向朗等人會因此把仇恨記在他的頭上,魏家會受到更強的排斥,將來魏家一旦有事,也就不會有人施以援手。就像歷史上魏延死於非命,荊襄系卻沒有一個人出來說句公道話一樣。
捨得捨得,都是要先舍,然後才有得。可惜,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手裡的既得利益,不肯做出任何讓步,也就無法獲得更大的利益。
捨得,是一種智慧,前世的魏霸也不懂,現在的他也僅僅是有所領悟而已。而他學習的對向,就是諸葛丞相。
從向朗來表明態度的那一刻起,魏霸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是他沒有按照向朗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演出,他必須要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又何必按照向朗的步驟起舞?等向朗等人在公議中敗北,等諸葛亮被迫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讓馬謖在生死關上走一遭,知道他自己不過是個棋子,在他和諸葛亮之間撕開一道裂縫,哪怕是一條看不見的細痕,這對他以後都有莫大的好處。
要想和諸葛亮爭權,就先要撬他的牆角。他的牆角是什麼?當然是荊襄系。
魏霸讓出了關中的首功,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諸葛亮迅速的分配了任務,給趙廣增兵兩千,加馬岱為平北將軍,率騎兵千人,助趙廣守隴關。這樣隴關共有守軍六千人。拜向朗為蕩寇將軍,領兵五千,加拜王平為丞相府參軍,領兵兩千,一起鎮守上邽。其餘人馬撤關中,經由斜谷回漢中。
軍情緊急,命令一下,立刻起程。
魏霸率領著兩千多騎兵,無法順利透過段谷水路,所以他只能和趙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