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如果有人效仿,又待如何?若魏霸因此得寸進尺”
楊儀拉長了聲音,沒有再說下去,眼睛盯著諸葛亮。諸葛亮耷拉著眼皮,一聲不吭。他不知道提拔楊儀做副丞相是不是一個失策。沒錯,楊儀精於會計,處理丞相府繁雜的政務時,他是一個好幫手,再複雜的賬目都難不住他,可是這人在權謀上太低能了,不僅和馬謖、魏霸無法相提並論,就是和顧譚也有些相當大的差距。
魏霸得寸進尺?那再好不過了。諸葛亮不擔心魏霸得寸進尺,卻擔心魏霸步步為營。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不論是斬殺王平,還是棄守彭城,魏霸都沒有露出能被抓住的破綻,也就是顧譚所說的,他沒讓人坐實的證據。他是在試探,不斷的以強硬的態度反擊,但是他很謹慎,一直沒有露出破綻,讓人抓住把柄。
楊儀連這個都沒看出來,又怎麼懂這裡面的微妙關係。
見諸葛亮沉默不語,楊儀以為諸葛亮也在為難,又接著說道:“我聽說,顧譚的弟弟顧承已經投入魏霸幕府,顧譚的母舅孫紹剛剛隨夏侯玄徵夷州歸來,魏霸為他請功封為雜號將軍有越級之嫌,明顯有拉攏之意,顧譚會不會投桃報李,私相曲護?”
“威公,顧譚就算有私心,也不能說明他的建議有錯。就目前而言,我們的確不應該在東線的問題上糾纏。”諸葛亮打斷了楊儀的嘮叨,很強硬的扭轉了話題:“如果要在關中發動戰事,成都還能不能抽調出一些錢糧?”
楊儀心中不悅,卻不敢違逆,連忙說道:“丞相,需要多少?益州這些年還算順利,倉庫裡還有些備荒的存糧,若是東線沒有大的戰事,倒是可以調出來救救急。”
“備荒存糧啊。”諸葛亮有些猶豫了。俗話說得好,家有餘糧,心裡不慌,誰也不能保證每年都風調雨順,荒年災年的事情經常發生,作為主管民事的丞相府,存有一定數量的糧食以備荒年時予以救濟,這是很正常的情況。通常來說,這些糧食是不能挪用的,否則一旦遇到天災''就會措手不及。
這些年,雖然一直在打仗,可是魏霸用的是荊州、交州自產的糧食,諸葛亮在關中時,主要依靠的也是關中自產的糧食,然後再從魏霸那裡調撥一部分——那筆鉅額欠款就是這麼來的,很少運用益州的儲備,所以益州這些年存了一些糧食,正常供應沒有問題。
可是要出動大軍征戰,那就有問題了。
現在,東線戰場實際上已經歸丞相府指揮,魏霸不肯上交賦稅錢糧,東線戰場的大軍供應要由丞相府來解決。不發生大戰,曰常供應有限,丞相府還能支援得住,如果開戰,難免有些吃緊。出於這個考慮,諸葛亮接受顧譚的建議,穩定東線戰場,以守為主,不主動生事,把注意力轉移到西線來。
可是要想在西線有所動作,同樣需要大量的糧食做為後盾。李嚴已經明言,關中儲備有限,不足以發動大戰,如果朝廷要求關中出兵,那就先解決糧食的問題。這當然是李嚴的藉口,可是諸葛亮卻沒辦法,因為李嚴堅持那些虧空就是他當年主政關中時候欠下的。
諸葛亮主政關中的時候,因為幾次大戰,消耗的確不小,不僅欠了魏霸一大筆錢,還向關中、漢中的豪強們賒借了不少。當諸葛亮在關中主政的時候,他只是用這些人每年應交的賦稅去逐步抵消,而且只是少收一些,不是完全不收,沒人敢主動向他要。現在李嚴主政關中,卻說要主動還債,所以把每年的收成都用得差不多了。至於是不是真的還了債,只有鬼知道,也許李嚴真的還了一部分,也許根本沒還,只是和那些豪強統一口徑,拿這個來說事罷了。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自己理虧,說話底氣就不足。他要想發動大戰,逼李嚴上戰場,多少就要解決一部分糧食問題。
現在,他可以運用的糧食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漢中的儲糧,一部分是益州的儲糧。漢中是關中的備用糧倉,存有一部分糧食,可是數量有限,益州的糧食則需要備荒,同樣也不能輕動。
做事需要錢糧,特別是糧食。錢可以透過各種手段去賺,只要找到一條財源,就可以實現快速增長,糧食生產卻受到田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
魏霸之所以有底氣,就是因為他在交州,特別是曰南、九真那樣通常意義上的蠻荒之地發現了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又引進了高產水稻,諸葛亮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他只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想方設法的週轉,也就是俗稱的拆東牆,補西牆。
捉襟見肘,就是諸葛亮此刻的真實寫照。
運用備荒存糧是一件大事。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