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內部有沒有分裂的可能?第三,就目前形勢來看,能不能保住西南、華南。臺灣等地?第四,如果共軍向西南進攻,能不能與他們進行決戰?如果不能進行決戰,應該怎麼辦?
對於第一個問題,兩人所見略同,認為短期內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英、法等國損失慘重,絕非短期內所能恢復;美國雖損失較小,但美國人民不願打仗,而且美國政府的一貫作法是由它出錢出槍,利用別人去打仗,等到別人打到兩敗俱傷時再出來檢便宜,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這樣。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是美蘇之間的戰爭,沒有西歐國家打頭陣,美國要想組織五六百萬軍隊到歐洲去同蘇聯打仗,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老蔣經常掛在嘴邊上的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爆發的論調是不可信的,靠這根稻草來救命是必然靠不住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胡宗南自認為有相當的研究。因為他長期替蔣介石負責封鎖邊區,且有一批如梁乾喬之流的“軍師”出謀劃策。他認為,共產黨從建軍時起就形成了各種山頭,抗戰時期又建立了許多遊擊根據地,許多人各據一方,現在力量更趨強大,一定會互爭雄長。依據他在國民黨軍中爭權奪利的經驗,他得出的結論是,共產黨內部有出現分裂的可能。
對於第三個問題,他們都感到很悲觀。按他們的估計,當時共軍的正規部隊已達400 餘萬人,目前正在向全國各地進軍,毛澤東已明確提出目標,那就是統一全國。而國軍部隊雖然尚剩百餘萬人,仍據守著新疆、甘肅、陝南、四川、貴州。雲南、湖南、鄂西、廣東、廣西及臺灣、海南島等地,但無論就數量和戰鬥力來說,在任何地區都已無力與共軍進行決戰;因而在大陸上,無論是西南還是華南,國軍都不會守得住。只有臺灣一地,由於地理條件的關係,或許可以暫時苟安。
最後,他們詳細地討論了“保衛西南”問題。
在盤算了保衛西南的兵力之後,他們認為,要想與共軍決戰是完全不可能的。既不能決戰,又不能坐以待斃,就只能想辦法避免解放軍的圍殲而儲存實力了。於是,他們定下了如下方案:在共軍尚未向西南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以前,設法將主力轉移到滇緬邊區。第一步,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作為逐步向滇緬邊區轉移的基地。第二步,俟共軍開始向西南進軍時,立即將主力轉移至滇西之保山。騰衝、龍陵。芒市一帶,以一部轉至滇南之車裡、佛海一帶。如將來再受共軍壓迫時,則以主力退人緬甸,以一部退入滇緬泰邊境。為顧慮到緬甸政府可能採取拒絕人境及敵對行為,必須具有擊破緬軍的決心和力量,因此在轉移時,必須盡最大努力儲存現有的重武器如戰車及重炮、山炮等。
根據這個決策,兩人商定,由胡部設法抽調約一個軍的兵力,開駐川南的樂山、峨眉、新津等縣,準備進入西康;由宋部抽調一部分兵力開駐滬州,為將來主力由鹽津、昭通、會澤等地開往滇西作好準備。為使這個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應先解決劉文輝,以控制西康,並以西昌作為第一個根據地。
這個方案主要是宋希濂籌劃的,因為宋在抗戰時曾率第11集團軍遠征印緬,在滇緬邊境經歷了四年的戰鬥生活,他對那裡的情況非常熟悉。
蔣介石萬萬想不到他的這兩個得意門生,在保衛大西南的作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如此沒有信心,就在尋找退路了。
蔣介石來到重慶後,住進了抗戰時曾住過的山洞陵園。
隨即,所有在西南方面的國民黨黨政軍負責人先後被蔣總裁召見。
張群首先被召見。望著這位昔日日本士官學校的老同學,蔣介石感慨地說:“嶽軍兄,西南地區復興黨國的重任就交給你了。搞好了,我們就能在大陸站住腳。搞不好,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啊!”
張群似乎底氣不足:“總裁,此次委以西南重任,實屬艱難備至,嶽軍惟有鞠躬盡瘁而已。至於作戰事宜,鄙人不才,願隨時聽候總裁吩咐。”
接著,胡宗南和宋希濂被召見。他們將兩人在漢中商定的方案向蔣介石作了陳述。但蔣介石認為:第一,展望未來,兩廣勢難保持,在華南丟掉之後,在大陸上必須保有西南地區,將來才能夠與臺灣及沿海島嶼相配合,進行反攻。第二,如果把大陸完全放棄,則“國民政府”在國際上將完全喪失其地位。第三,西南地區形勢險要,物資豐富,尤其是四川,人力物力很充足,必須保持這一地區。第四,劉文輝等人雖不可靠,但由於利害關係,只要他們不在後方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