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怕鬼子燒房子,便要露宿野外不成。人既然還要活下去,有些工作就是幹比不幹要強,早幹比晚幹要好。
按理說,孟有田在農技推廣站工作,但育種並不是他的專業。可有一條,雜交的原理他懂,說到底,育種是個艱苦、長期的工作,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才有可能找到高產的組成。孟有田首先選擇了玉米和高梁兩種作物,院子裡的菜不種了,左邊是二十幾棵玉米,右邊是二十幾顆高粱,填土施肥,侍弄得非常上心,為此也落了春兒幾句埋怨。而且他將各家挖地道的土都用車運到了村外十幾裡外的溝掌裡,想在亂石堆裡建立一個梯田,也是為了在兵荒馬亂的歲月,還有一個不容易被破壞的實驗場。為什麼選這兩種作物,他也是經過了仔細考慮的,首先這兩種作物對自然條件的要求相對要低,再者就是產量高,現在可不是考慮吃好吃壞的時候,而是吃得上吃不上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玉米種植大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北方人的主要食物就是玉米。而長期以來,我國玉米的主要品種是平展型的。什麼叫平展型玉米品種?這種玉米的葉片是平展型的,玉米是高稈作物,葉片長出來以後平展,平展以後又下垂,造成的結果就是互相遮光,株數少。要想高產,就要增加每畝的株數,密度加不上去,產量就不行,而選用緊湊型玉米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緊湊型玉米葉片則是朝上衝的,透光性非常好,適合高密度種植。
這就是掌握了先進理論的好處,省去了很多摸索、研究的過程,直接走最快速、最合乎道理、最接近成功的捷徑。要知道,選育株型緊湊、光合利用率高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這即便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也是對傳統育種理論前所未有的挑戰。直到一九七九年,才由李登海培育成功中國第一個緊湊型玉米種——“掖單2號”。這是什麼概念,一九三九年到一九七九年,整整四十年的時間,如果孟有田還研究不出來,那隻能說明他太弱智了,或者說,他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不幸掛掉了。
孟有田雖然有決心,有毅力,但現實條件的艱苦和簡陋還是讓他覺得任重而道遠,當時農民種的玉米品種主要還是普通農家種子,一畝地也就打二三百斤,而小麥一畝地能打四五百斤,大粒的產量竟然還不如小粒的。要知道,在後世玉米的高產紀錄可是畝產噸糧哪!差距如此之大,更讓孟有田增加了一種責任感。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對這句話,孟有田是堅信不疑的。
然而,現在育種最大的問題便是種質資源嚴重缺乏,村邊的土地孟有田基本都走遍了,是不是再往遠的地方走一走,也許有不同於吉祥鎮的植株和變異的種質。
這個念頭一旦在腦海裡形成,就總是揮之不去,就象一個小孩子眼饞櫥窗裡的玩具似的。當他認為村子裡的工作已經安排得差不多的時候,他猶猶豫豫的把自己想法看訴了春兒。
“兵荒馬亂的,你還是在家裡比較牢靠。”春兒明顯不同意孟有田的想法,女人嗎,總希望男人能平平安安的,牽腸掛肚的滋味在孟有田受傷的時候已經嚐到了,她不想再經歷一次那樣的彷徨和無助。
第六十三章 離家
更新時間2009…10…19 20:07:16 字數:2033
看見孟有田的眼神黯淡下去,春兒又覺得於心不忍,便改口說道:“你要真想出去,那也不能一個人,總得一群人,才讓人放心。要不你就在有自衛隊的村子裡轉悠轉悠也行。”
孟有田無奈的點了點頭,說道:“好吧,我就先在周圍的幾個村子裡轉一轉,以後如果形勢穩定,再走的遠一些。”
“我陪著你。”春兒呵呵一笑,很鄭重的說道:“別小瞧人啊,你給我的那支槍,我已經擺弄熟了,碰見壞人,保證能幫你一下。”
那支槍也就是九龍堂從李大鴻家搶來的那支八音子,孟有田存了私心,一直藏在地洞裡。成了親,才拿出來給春兒,在被窩裡熱乎夠了,便教她上子彈,瞄準,扣板機,也算是一個樂趣,沒想到現在春兒倒拿這個來堵他的口。
“還是不要吧。”孟有田撓著腦袋苦笑道:“我一個大男人在外邊沒什麼問題,你一個女人就不同了,再說,長得又好看,本來沒事也容易出事了。”
“那我臉上抹上鍋灰,穿得再破一點。”春兒執拗的說道。
“那也不行。”孟有田搖頭道:“家裡怎麼辦?這蛆呀,雞呀,菜呀,莊稼呀,讓誰照顧,也只有你才能照顧得好。”
孟有田又說了不少好話,春兒總算是答應不去了。這邊搞定了,他又和楊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