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一共三件,新郭虎符、杜虎符、陽陵虎符。“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以兵權,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駐地。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即應發兵。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
戰國晚期秦的新郭虎符,其錯金銘文40個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
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的,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有一小孔,虎作走動形,尾端捲曲。鍺金銘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銘文最後一句,其意思是:如果軍情緊急。不必等會符,可以舉烽火報訊,立即行動。新郭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
陽陵虎符,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銅製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長8。9厘米,虎形,有左右兩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此件為秦代之物。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為秦之郡名,即今陝西高陵縣。此件銅質,為秦始皇授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因年代已久,對合處生鏽,左右不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