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1167年),莊文太子病故,趙愷依次當立為太子,但宋孝宗覺得趙愷為人過於厚道,越次立三子趙惇為太子。乾道七年(1171)二月,加封趙愷為雄武、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魏王,兼判寧國府。

對於如此巨大的宮廷變故,趙愷並不怨天憂人,而是在其位謀其政,精心吏治,心繫黎民。當他初到寧國府時,寧國府的長史要與司馬一起分治寧國府,讓趙愷坐享其成。對此趙愷斷然拒絕。宋代的官制在我國古代素以官吏繁冗,百弊叢生而著稱。趙愷作為一個受冷遇的王室成員,能有如此清醒的頭腦並能身體力行,改革弊政,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趙愷生活的年代正是宋金議和後,南北暫時穩定的時期。但由於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掠奪,嚴重破壞了南方的農業。紹興三年(1133),宣州、太平州一帶的圩田坍廢,田園荒蕪,佃戶外流。趙愷到任後,非常重視圩田的修復。至孝宗乾道九年(1173),宣州修復了化成、惠民二圩舊堤,長40餘里,新增築9裡有餘。這些圩岸高闊壯實,靠水一邊植榆柳,足捍風濤,大獲其利。由於修圩田政績突出,宋孝宗親自下詔嘉獎了他。南宋初年,隨著大批北人南遷,麥的需要量激增,促使南方麥的種植逐漸普及。趙愷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在收麥時,他發現了一株麥上面長了兩個穗頭,便畫作圖樣送給皇上,因此再次受到宋孝宗的嘉獎。宋孝宗在詔書中稱他:“以勸課藝植,農不遊惰,宜獲瑞麥之應。”

趙愷非常重視教育。在他判寧國府時,曾上奏朝廷要求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