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教義在普通的信徒那裡是沒有紮根的,在他們心中並不成為一種力量,他們只是對於那些教義的聲音有著一種習慣性的敬意,卻沒有由字句伸展到所指事物的感受,能夠迫使心靈把那些事物吸收進去,並使得它們符合於公式。 總之,一到涉及行為的時候,他們就東找甲先生,西找乙先生,來指導他們要服從基督到什麼程度了。可是我們可以確信,在早期的基督徒那裡,情事卻並非這樣,而遠是另樣的。 假如情事曾是這樣,那麼基督教也絕不會由若干被鄙視的希伯來人(Hebrew)的一個隱晦的教派擴充套件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了。 當他們的敵人從前說到“看那些基督徒是怎樣彼此互愛啊”的時候(這句評語現在大概不會有什麼人再說了)
,他們那時對於自己的信條的意義無疑是有著極其生動的感受的,而以後則大大減弱下去了。 大概主要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現在基督教在擴張領域方面取得這樣少的進展,而在十八個世紀以後還幾乎僅僅侷限於歐洲人和歐洲人後裔的範圍。 現在,即使是嚴格的教徒,即使是
53
第二章 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15
那些對於自己的教義比一般人認真得多、對於若干教義的意義也比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