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家們和神學家們所能講的反對或贊成其意見的一切道理。 他們說,無需要求普通人都能揭示一個天才反對者的一切誤言或妄言。 他們說,只要總有一些人能夠答覆那些誤言或妄言,使得凡是會把不學的人們引導向錯誤的東西沒有不遭到批駁的,那就足夠了。 他們說,一些心思簡單的人,既經有人把反覆傳授的真理的明顯根據教給他們,就可把一切餘事託給權威人士;他們既明知自己無知無才去解決每一個能被提出的難題,就大可在反正有對該項工作特有訓練的人們已經或者能夠對已提出的一切難題予以解答的保證之下去安靜休息了。對於這個見解,讓我姑且讓步到那些在理解真理(這應當伴隨著信仰真理)的數量上最容易感到滿足的人們所能要求的最大限度;即使如此,贊成討論自由的論據也並未有所削弱。因為就是這個說法也承認人類應當有一個理性的保證:對於一切反駁已經予以滿意的答覆;既然如此,如果不把需要得到答覆的反駁說出來,它們又怎能得到答覆呢?如果反駁者沒有機會表明答覆是未能令人滿意的,又怎能知道答覆是令人滿意的呢?即使公眾不必要,至少要去解答難題的哲學家和神學家總必要使自己熟習於那些難題,並且必須在其最令人困惑的形式之下來認識它們;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非把它們自由地陳述出來並置於它們所容有的最有利的光亮之下不可。 天主教有其應付這個麻煩問題的辦法。 它把人們大
48
64第二章 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
別為兩類:一類是能夠許其以直接的信念來接受它的教義的,一類則必須靠間接的信賴來接受它們。 誠然,對於二者都不許在接受什麼這一點上有所選擇;但是教士們,至少能予充分信任的教士們,為要答覆反對者的論證之故,則得到允許並受到獎勵去認識那些反對的論據,因而可以讀到異端的著作;至於不以此為業的俗人,除非有特別的許可,就很難得到這種機會了。 這條紀律就承認了關於敵方情事的知識對於宣教者是有益的,不過它又想出與此相輔而行的辦法不讓世界上其餘的人也知道這個;這樣就給予所謂選士比一般大眾較多的精神教化,雖然不是較多的精神自由。 天主教用了這個方策,就成功地獲致了其宗旨所求的精神方面的優越地位,因為無自由的教化固然永遠不會造就一個闊大而自由的心靈,但是確能造就一個在鄉村巡回法庭上就一樁案由進行辯護的聰明辯護士。 但是在宣奉新教的國度裡,這種解救辦法卻是被否定的;因為新教徒主張,至少在理論上主張,選擇一個宗教的責任必須由每人自己承擔起來而不能推諉在宣教者身上。 再說,在世界的現狀之下,要把學者所讀到的著作對不學者封鎖起來,這實際上也不可能。 若要讓人類的宣教者認識到他們所應當知道的一切東西,就必須讓一切東西被自由地寫作並印行出來而不加以任何束縛。進一步講,在公認意見皆系真確這個假定之下,缺乏自由討論之為害若不過只在使人們不能知道那些意見的根據,那麼或者還可以說這縱然是知識上的卻還不是道德上的危害,就著意見對於品性的影響一點說來,這尚無損於意見的價值。 但事實卻是,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之下,不僅意見的根
49
第二章 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74
據被忘掉了,就是意見的意義本身也常常被忘掉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表達意義的字句就不復提示什麼觀念,或者只提示它們原來所用來表達的觀念的一小部分。 鮮明的概念和活生生的信仰是沒有了,代之而存在的只有一些陳套中保留下來的詞句;或者假如說意義還有什麼部分被保留下來,那也只是意見的外殼和表皮,其精華則已盡失去了。 人類歷史中不乏為這種事實所填據的巨大篇章,要加以研究和思考是不嫌過於認真的。在幾乎一切道德教義和宗教信條的經歷當中都說明了這一點。 那些教義和信條對於其創始人以至他們的直傳弟子來說,原是充滿著意義和生命力的。 只要使它們對其他信條佔上風的鬥爭持續下去,人們對它們的意義的感覺就不會減弱,或者甚至還把它闡發到更加充分的意識之中。 結果,它不是得勢而成為普遍的意見,就是停止前進,只保持已得的陣地而不再進一步傳佈。一到這兩種結局之一顯然可見的時候,關於這個題目的爭論就鬆弛下來,並逐漸趨於消失。 這教義於是取得了一種地位,即使不算一個公認的意見,也算意見中得到認可的諸派別或諸部類之一;而主張它的人們一般也只是承襲了它而不是採納了它;至於這些教義由此到彼的轉變,此時已成為絕無僅有的例外之事,因而在宣稱者的思想當中也就不佔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