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劉伯承提出並身體力行的“尊師重道”的口號,將永遠鐫刻在人民解放軍院校建設的史冊上。
第四節“水龍頭”與“重工業”
一天,劉伯承收到了周恩來的一個批件。批件上寫著:伯承同志:從國外來京的高明翻譯6人,本擬以兩人分往軍事學院。
但他們堅決反對分開,並反覆宣告不懂軍事,不願任軍事譯員而專往黨和國家機關工作。因此,無法勸他們前往軍事學院。
實情如此,特復,並致以敬禮!
讀完批件,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明白,解決眼下事關訓練全域性的翻譯問題,需要另尋蹊徑了。依他的指導思想來說,辦好軍事學院,固然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認真學習與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但是,只學習總結本國的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與借鑑外國軍隊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軍事理論與作戰經驗。眼下,軍事學院所缺的,正是這方面的教材。學員上課使用的教材,都是“熱鍋炒、熱鍋賣”,即先組織一些人把外軍的有關教材翻譯出來,然後加以改寫而成的。因此,精通外文而又懂得軍事的譯員,在學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多月之前,劉伯承在北京開會時,聽外交部的人講,有6名外國語言專家即將來京專任翻譯工作。
於是,他提筆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請求將其中的兩名分給軍事學院,以解決教學上的燃眉之急。沒想到,他的這個請求落空了。
既然從上面調不來,只好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劉伯承決定從地方大學外語系選調十幾名青年知識分子,來軍事學院邊學習邊工作,培養他們作軍事譯員。
當這些青年人高高興興來軍事學院報到的時候,劉伯承親切會見了他們,給他們講述作軍事譯員的重要性,希望他們勇於實踐,邊幹邊學,爭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鍊,由一般的外文翻譯成長為軍事科學的翻譯,即學術翻譯。
這些青年人見德高望重的老院長這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也就無拘無束地與他交談起來。
有個人對他說,自己喜歡文藝,不大願意作軍事翻譯。他風趣地說:“你喜歡文藝,這很好。但學點‘武藝’也很好嘛!要知道,軍事戰線是保衛祖國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線。”
另一些人向他反映:現在是學俄語吃香,英、法、德、日等語種好象不怎麼行時了。
他耐心地加以開導:“你們青年人,無論學習、工作、為人處世,都要牢牢記住毛主席的話,要有實事求是之心,不要有譁眾取寵之意。不要追時髦、趕浪頭。我們要建設一個新中國,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要與世界各個友好國家交往,需要掌握許多國家的語言。俄語需要,英語、法語、德語、日語同樣需要。它們都是重要的工具。你們有精力的話,應該學第二外語、第三外語。要把眼光放遠一點,看長一點嘛!”
劉伯承還根據自己20餘年搞軍事翻譯的經驗,對這些青年譯員在業務上進行具體指導。他指出:作一個好的軍事譯員,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功,一是外文的基本功,二是中文的基本功,三是軍事素質的基本功。這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三套本領,缺一不可”。他強調要學好語法,從根本上掌握語言的基本規律。現身說法介紹他當年在蘇聯學俄語的體會:“單詞就象一個個銅錢,語法就象一根錢串子。積累了許多單詞,就象積累了許多銅錢,但如果沒有一根錢串子,就不能把它們提起來。”為此,他開列了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俄語句法》、《俄語常用語例解》等語法工具書,讓訓練部購買,發給他們學習、使用。
在中文方面,劉伯承強調要學點語法修辭,加強中文修養,提高表達能力。他指示訓練部邀請專家學者,專門給這些青年譯員開設現代漢語語法修辭講座,每人發一本《新著國語文法》。他還多次囑咐他們閱讀魯迅的小說、雜文和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說:”讀書利於敘述,讀雜文利於論辯,而讀《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老殘遊記》之類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熟知中國人如何說話,如何使中國人聽得懂、記得祝”在劉伯承的精心培養下,不到一年時間,這些青年譯員的外語水平和中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能比較流暢地翻譯外國軍事教材和其他軍事著作了。但是,他們的軍事知識還比較缺乏,軍事素質還比較差。反映在他們的譯稿中,則常常出現錯譯的現象。例如,把“包圍”譯成“周圍”,把“混成旅”譯成“雜種旅”,把“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