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率領UCLA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NCAA冠軍。為了獲得Wooden的執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是純粹的資訊,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
與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練從不發表什麼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們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劃,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麼繫鞋帶。他們彷彿有一種詭異的知道學員在想什麼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能指出學生在技術上最需要什麼。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
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並不斷尋求改進。
4。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認為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很可愛,她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貝克漢姆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科學家們曾經調查研究了一個音樂學院。他們把這裡的所有小提琴學生分為好(將來主要是做音樂教師),更好,和最好(將來做演奏家)三個組。這三個組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從8歲左右開始練習,甚至現在每週的總的音樂相關活動(上課,學習,練習)時間也相同,都是51個小時。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學生都瞭解一個道理: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樂課,而是單獨練習:
最好的兩個組學生平均每週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
他們都認為單獨練習是最困難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動。
最好的兩個組的學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時候和下午的早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還很清醒;而第三個組利用下午的晚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已經很困了。
最好的兩個組不僅僅練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們午睡也多。
那麼是什麼因素區分了前兩個組呢?是學生的歷史練習總時間。到18歲,最好的組中,學生平均總共練習了7410小時,而“更好”組是5301小時,“好”組3420小時。“更好”組的人現在跟最好的組一樣努力,可是已經晚了。可見要想成為世界級高手,一定要儘早投入訓練,這就是為什麼天才音樂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了。
現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後天學習的結果。一個人一出生的時候根本不可能預見到將來自己需要什麼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遺傳的方法事先程式設計,那樣的話太浪費大腦的儲存空間。最好的辦法是不預設任何技能,只提供一個能夠學習各種技能的能力,這就是人腦的巧妙之處。基因的做法是先預設一些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比如看見好吃的東西我們會餓等等。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但對於更高階別的技能,比如演奏音樂,需要協調調動很多神經,就必須靠後天學習了。
人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大腦內一系列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衝訊號的組合。解剖表明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腦的神經結構非常不同,比如計程車司機大腦內識別方向的區域就特別發達。也就是說人對於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腦硬體層次實現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學家認為,髓磷脂是技能訓練的關鍵,它的作用是像膠皮把電線包起來一樣,把這些神經纖維給包起來,透過防止電脈衝外洩而使得訊號更強,更快,更準確。不管練習什麼,我們都是在練習大腦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雜亂無章的電線被排列整齊變成電纜。直到2000年新技術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活體大腦內的髓磷脂之後,髓磷脂的作用才被發現,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學術期刊上說明。科學家認為髓磷脂是腦神經的高速公路,提高訊號傳遞速度,並且可以把延遲時間減少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