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平的心裡漸漸暖了起來,可他還是嘆了口氣,臉上充滿了沉鬱悽楚的神色。
指導員又鼓勵道:“每個犯人的情況都各不相同,年齡有大有小,文化程度有高有抵,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希望。只要你對未來充滿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做你應該做的事。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只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積極地投身改造,那麼成功就是你的。”
聽了指導員的話,劉永平只感到壓抑心中很久的冰峰被溶化了,精神為之振作起來。
“說一個監獄裡發生的真實事例,”指導員接著說道,“一個姓王的犯人,大學畢業後也在金融單位工作,因挪用公款而被判重刑,為不虛度漫長的獄中歲月,他決定精讀手中僅有的《漢語詞典》,以增長知識,積蓄力量。看了幾遍後,他發現詞典中居然有不少錯誤,於是給編者去信談了自己的看法。不想編者很快回了信,向他表示感謝的同時希望他繼續糾錯。王犯為之一振,又託人買來許多詞典,精心研讀起來。八年後,到他出獄時已對各類詞典糾錯三萬多條,完成了一部一百多萬字的糾錯專著,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這一次的談話使劉永平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敏感著那希望的渺茫,可是他心裡卻洋溢著一種生氣的歡喜;雖然也憂慮著成功還在不可知之列,但已少了絕望和灰心帶來的黯然自傷。
※※※※※
不多久,劉永平寫出了第一份思想彙報,在表態要認真改造的同時,也向監獄民警表達了想繼續攻讀博士的願望。
看了劉永平的思想彙報後,曹指導員向上級作了彙報,並很快得到答覆:
“服刑人員必須無條件接受刑罰,完成各項改造任務,在不影響監管安全和改造秩序的前提下,為其提供了學習便利”
這天,劉永平正在閱覽室看雜誌,指導員對他說:“你努力吧,監獄方面已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學習中遇到什麼困難,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我們會盡力給予解決。”
※※※※※
劉永平很高興,回到監舍便制定了詳盡的學習計劃。
在分監區,表現好的犯人每個月可以使用一次“親情電話”與親人聯絡。這根“親情熱線”便成了劉永平與學校和導師聯絡的橋樑。
劉永平的妻子在電話中說:“本來,學校方面僅打算保留你的學籍、為你辦理休學手續,現在校方也改變了想法,他們說,只要監獄方面沒有問題,他們一定支援你繼續讀博士!”
劉永平心中充滿了感激。他抓緊每一分鐘時間,重新攻讀起來。
分監區有嚴格的規定,每晚九點半所有監舍必須熄燈,讓犯人休息。可晚上正是學習的黃金時間,這該怎麼辦呢?
監區民警為他開了綠燈。經過研究,監區讓他擔任犯人包裹房管理員。包裹房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比較安靜,還有一張書桌,較為方便,也不會干擾別人,這樣他更有了學習的時間。
儘管監區民警全力支援他,但人在高牆內,讀博士所面臨的困難還是可想而知的。這時候,他的妻子李麗成了他與導師、同學聯絡的關鍵人物。每隔兩個星期,李麗便會來一次監獄,將導師和同學們交給他的參考書和學習資料轉到丈夫手上,同時,帶回丈夫寫在紙上的問題。
隨著研究的深入,劉永平需要的資料越來越多,更新頻率越來越快。於是,監區民警每到休息日,便多了一項任務:逛書店,幫劉永平買書。這一切都落在了何警官的身上。
一天,劉永平提出:“我能不能上網查資料?”
監區民警考慮到此事雖沒有先例,但對劉永平來說確實需要,於是經請示上級後,批准了他的請求。
第二監區除了犯人的閱覽室、活動室外,還有民警的閱覽室和活動室,在監區大門的右側二樓上。劉永平被帶到民警閱覽室,這裡有一臺電腦,他在何警官的監督下,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
※※※※※
劉永平覺得不能光顧著學習而放鬆了改造,他就主動提出幫助中隊出黑板報,每週一期。劉永平結合中隊的實際情況,寫出了一系列的文章。他的文章針對性和可讀性強,犯人們都很喜歡看。
劉永平撰寫的論文開始在一些刊物上發表。看了劉永平留在論文後面的地址,編輯部一開始根本不相信這麼高水平的論文是囚犯寫出來的,直到他們給監獄方打來電話核實後,才深信不疑。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全體犯人的公開測評中以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