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意料之中,隨即吩咐陶芸兒和歐陽情將其收起,沉聲說道:“事已至此,你們能查出來最好,實在查不出來什麼線索,也不用灰心,至少這西藏的美景還是很值得一來的。歐陽,時隔這麼久,一切就是定數,你也要想開才好。”
歐陽情紅著眼睛說:“師伯,你放心,不管我爸爸是否還在人世,我一定要查清真相,主要是想給他,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看歐陽情的情緒很低落,陶芸兒岔開了話題,說起在布達拉宮碰見桑結巴大師的情形,說起了張平的六字真言以及桑結巴大師給他們灌頂的事情,讓其餘眾人羨慕不已,也勾起了學習那六字真言的興趣。
張平只好勉為其難的又當起了老師,好在這吐氣發聲的功法比較簡單,難的是要持之以恆的練習。眾人嘻嘻哈哈,歐陽情的情緒也慢慢好轉過來。
第二天陶華成果然乘機離開了拉薩,不過桑傑仁巴留了下來,幫著他們一起尋找線索。
上午的時候,有一個小喇嘛找到張平,傳了一個口訊,說桑結巴大師請他到大昭寺一行。張平問及能否帶人過去,小喇嘛說大師沒囑託這一點,請張平自己決定好了。
徵求大家意見後,一行人都想去大昭寺遊玩。不過,鑑於人數的問題,最終張平還是帶著昨天的三女去見大師,其餘人也順便感受一下大昭寺的魅力。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
對於大昭寺,還流傳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選的位置,建寺先要填湖。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揹著裝著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今天的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歐陽情等人昨天逛過的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口。
張平一路看到,在大昭寺外,還有許多順時針繞著大昭寺磕長頭的虔誠藏民,口誦著六字真言,雙手合十高舉過頭,向前一步。雙手保持合十移至額頭前,再走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胸前,跨出第三步。膝蓋著地後全身伏地,掌心向下雙手伸直向前,額頭輕釦地面。起身後,週而復始。
這些虔誠的藏民雙手和膝蓋戴著護具,滿臉風霜,風塵僕僕。身子匍匐於地,掌心向前扣地時,發出沙沙的聲響,靠著堅強信念,用身體丈量土地,三步一拜,緩緩繞行,即使只是順時針繞著大昭寺走一圈,也會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
遠在各地的藏民信徒,沿途跋山涉水,餐風露宿,一路磕著長頭,可能要花上數年時間,才能抵達心中的聖地。遇到要涉水時,也會在河岸邊磕滿河寬的距離,再設法過河。
而在大昭寺旁邊,也有一群在原地磕長頭的藏民,雖然他們並不需要步行。但每個人都認為最少要磕滿一萬次頭,才能表達內心的虔誠。
他們進去的時候正巧碰上大昭寺辯經!
辯經是僧人對佛學理論的辯論,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交流佛學心得。在西藏辯經制度的形成已有上百年曆史。
學習藏傳佛教的顯宗經典到密宗經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大量深奧的佛學典籍僅靠自己的學習恐怕很難將它們完全記住,所以辯經這種相互問答的方法就受到了僧人的歡迎,同時也是學經僧依次升級為高僧的途徑。
張平等人饒有興趣的觀看辯經,大殿正前方,兩位答辯僧人居中跌坐。前面空地上留有一條通路,兩旁數十位僧人有序的盤腿坐著,時不時有僧人出來,詰問著答辯的僧人。
每次提問時,提問方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向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發出清脆的拍手聲。這裡寓意了文殊菩薩智慧就在身邊,清脆的拍掌聲敲醒人心中的慈悲和智慧。
答辯僧人從容不迫,對每一個詰問的僧人都笑顏以對,那種從容不迫的淡定,頗有舌戰群儒的味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