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但他的確做到了保密,陸家至今也未發現。朱厚熜透過各個地方零散的兵力,這個地方多出來一千人,那個地方多出來五百人,這樣足足湊了四萬餘人的兵力,甚至藏兵於民,一兩百人的小武裝也不放過,都是練出來的好兵,更會時不時的封鎖訊息佈置周邊來個大規模軍事合演,如此這般要著實說是用心良苦了。朱厚熜料定陸家定會拿下雲南之後,朱厚熜就從相鄰的西南地區排布,這樣更方便收攏兵力,動靜也就越小。即便有訊息傳到成都,也只是軍報,會被現如今知道內情了的陳洪攔下來,大臣們絲毫不會察覺,待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可以無所顧慮了。既然陸炳想讓朱厚熜從雲南這邊吃虧,也作為進攻大明的一個突破點,那朱厚熜就要將計就計,反將一軍,從這裡讓陸炳吃個大虧!一切在繼續,朱厚熜錦衣夜行,帶著諸人不斷前行,不斷髮出命令收攏各地兵力,最終統領所有兵馬來到邵通附近,馬嘶人吼氣勢昂揚,準備對雲南貴州發動攻擊。這是大明至關重要的一戰,就讓這一戰名垂青史吧!在朱厚熜看來,這一戰定能宣洩他心頭的怒火,殺敵破虜,還我河山!
第一百三十一章 輕敵
且不論朱厚熜那方如何行事,單說戚景通和許洋的交戰之事,殘明新國兩方在野三關對壘。戚景通打出誓死不退一步的旗號,全軍上下萬眾一心,而手下士兵也退夠了,受夠了屈辱,一直被陸家軍壓著打。在他們看來自己是復國的義士,而陸家軍則不過是造反成功得志的小人。如今小人竟然靠著犀利的武器,打的朝廷義士節節敗退,有一種天不助我反助賊的悲憤感。如今終於不用再退了,大家都為戚景通的決定感到高興,漢民族的氣節被激發了出來,寧肯戰死沙場也絕不像反賊讓一步。眾人明知可能是一場極其慘烈的戰鬥,明知道這場戰鬥中可能會有很多人死去,甚至每個人都在劫難逃全軍覆沒皆有可能,但沒有人退縮,即便害怕,即便緊張,但他們依然視死如歸。一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之情在軍中蔓延開來。這就是陸炳經常所說的漢魂,這種漢魂是成年累月的教育和環境所影響的,深入骨髓難以抹去,不死不休十分強大。縱然沒有高強的戰鬥力,縱然沒有強健的體魄,縱然沒有犀利的武器,但只要漢魂仍在,那就終有一日可以翻盤。漢魂通常是在屈辱史中被激發出來的,往往是外族入侵之日才會徹底覺醒,可能是漢人所謂儒雅的懦弱的弊端,但情況的確如此。故此凡是血腥鎮壓的異民族入侵者甭管實力再怎麼強悍,最終也會被推翻,而且統治時間絕不會太長,因為漢魂終有一天會覺醒。在陸炳看來。若是他是那些入侵者,同化和仁政以及暴力要三管齊下,方可成大計。不過陸炳的新國不存在什麼人民反抗的問題,首先在民族問題上,陸炳是漢人。屬於內部鬥爭而非韃虜吞我山河的事情。其次一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厚熜這些年實在作的太厲害了,所以失了民心。而陸炳則不然,他從開始的反貪,再到驅除倭寇。還有後來的龍影大將軍保的國家社稷,還有再後來的應天府為民伸冤。這方方面面都能給陸炳造就了極好的名聲,而山東百姓過得越來越富足,已經從一箇中等的地方變成全境有名的富庶之地,這個百姓們都看在眼裡。天下人盡皆知。無人不想在陸炳的管轄之下,更是有人遇到冤情不告御狀,反告於陸炳,因為向陸炳鳴冤或許還能解決問題,若是找朱厚熜那就是天不可攀的渺茫了,根本沒什麼大作用。故此陸炳繼承了朱厚熜的位置,面南背北成為一代君王並沒有令百姓感到十分的不舒暢或者義憤填膺。透過坊間傳言和藝人的各種形式的描述,陸炳的經歷也被眾人所熟知。一個忠臣義士保家衛國立下汗馬功勞,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君昏臣暗,唯獨陸炳一人前行。最後被弄得忍無可忍,為求自保義士出魯,打下了這新國大業。百姓都喜歡英雄,這又是一個成功的英雄而非悲情英雄,故此可謂是口口相傳。而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孰是孰非看的清楚著呢。再說陸炳的輿論導向也確實做的不錯。越是言論自由,思想自由。陸炳能夠取天下這件事兒就越看的自然,更覺得合情合理。這正是民智的作用。同時陸炳建國後迅速穩定時政,給百姓帶來的利益和安定,以及做人的尊嚴,百姓們哪裡有什麼大義可講,過得好就是最大的道理,所以陸炳不光沒有被民間反對征討,更不是利用暴力手段才讓百姓臣服的,而是真的得了民心。所以說新國內政穩定,現如今的陸家軍可沒有什麼殘明乃是故國的想法,只道是皇帝讓打殘明那就一定是正確的,也道殘明本就該歸於新國,收復殘明就等於讓那些被矇蔽的老百姓從此被解放,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懷著這樣的心態,陸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