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這個徐階還不高興了,朕給你賠禮了。”陸炳說道。
嚴嵩聽聞陸炳的話不禁一愣連忙上前道:“犬子才疏學淺,不堪重用,豈能受此大任。蒙聖上青睞,但臣下萬不能從,父子二人同在內閣,只怕要惹朝中同僚非議啊。”
“唯賢是用,不必理會旁人言語,讓嚴世藩好好幹,這就是給朕爭面子了。”陸炳說完站起身來走了。
只留下謝恩的嚴嵩和楊慎,以及一票內閣大臣在那裡恭喜兩人。
第一百六十三章 你老了
西涼退兵了,並留下了一大片與巴蜀邊境的公共區域作為禮尚往來,這段地區兩方皆可偵查,也做戰略緩衝地帶。而巴蜀民生在齊書海的治理下迅速安定下來,待相應官員而來後,齊書海就撤離了巴蜀的管理,趕回山東去了。畢竟那裡才是他的歸屬,而在那裡也有他心愛的人在等候著他。
除此之外,巴蜀開始享受新國百姓應有的待遇,這些政策讓他們感覺十分新奇前所未聞,甚至有人懷疑這不過是陸炳故意作秀的舉動,無非是做給巴蜀眾人看的。沒了朱厚熜的閉關鎖國,一切訊息都源源不斷的傳入百姓耳中,他們這才發現原來新國境內皆是如此,人人平等,在人格上沒有任何階級差異。同時也並未因巴蜀曾經的抵抗而錄用重法,這讓巴蜀百姓最後的一絲憂慮煙消雲散。朱厚熜的形象瞬間崩塌,大家得知原來的朝廷不過是欺瞞眾人,而新國才是真正的上善之國。面對欺騙,群眾是憤怒的,而新鮮的政策和寬鬆的待遇讓巴蜀百姓如獲甘露如飲甘飴。
巴蜀百姓在新國的國策民策和官制之下,幸福的生活著,並開始恢復被戰亂破壞,但受損並不嚴重的經濟。他們終於有了活著的感覺和活著的尊嚴,而接下來幾件事情卻讓他們看到了新國仁義的一方,同時又有法紀嚴明,睚眥必報的一面。
首先是為楊廷和立碑修陵,賜諡號“文公”。楊廷和本就是川人。官至首輔之位,德高望重,曾有“有楊公獨立。天下君何在”的美譽。雖然殘明政權並未給楊廷和太多讚譽,因朱厚熜的固執己見和懷恨舊怨,更沒給楊廷和什麼恩典或立下碑文,但在百姓之間楊廷和的依然算是口口相傳引以為傲的人物。故此此舉不光是為了告慰楊廷和在天之靈,知恩圖報之舉,也不光是對楊慎的一種恩典,同時還是安撫川人的舉動。果然。川人對此十分稱讚,面對曾經有所耳聞的龍影大將軍,而今日他們不太熟悉的新國皇帝陸炳。開始爭相傳誦了起來。而藝人們的走動也把閉關鎖國之後的故事帶到了巴蜀,從此陸炳的故事又在巴蜀流傳了起來。
川人樂天開朗,平日裡喜歡吊兒郎當的歡愉生活,卻又同樣是重情重義。一旦國家需要則奮不顧身視死如歸。雖體格不如北方人健壯。但卻敢於搏命,故此戚景通和俞大猷才能練出來那樣強悍的部隊,也正因如此,此次巴蜀殘明政權才沒有一觸即潰,只嘆科技差異太大,所以不得不敗,訓練是一方面,人的根性卻佔主導。
而川人不知是不是因為曾為蜀漢之地的緣故。故此也格外信奉忠義二字,和陸炳治國之策不謀而合。關於陳洪的問題。任天翔和悟禪大師皆稱放下了,不再計較願聽陸炳的安排,故此陸炳也厚葬了陳洪,為他立了碑傳,公平的講述了陳洪的一生。巴蜀百姓痛恨閹黨,卻並不討厭陳洪,因為陳洪的確算得上是個好宦官。
若無陳洪,只怕殘明早就覆滅了,而陳洪所主抓的利國之策和從未停止過的反貪行動,也讓陸炳和川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只是無奈國策和官制陳年積弊,這才不如新國的政策給力的,不破不立,只有除舊才可迎新。而陸炳為陳洪鑄碑立傳,這更讓巴蜀百姓欽佩萬分,一個連對手都能公平對待,連對手都能容納的君王,豈能容納不了自己的百姓?對此俞大猷特意上書,以表示皇恩浩蕩和感謝之意,聲稱待辭官之後入京予聖上謝罪。
陸炳在短短半年之內贏得了川人的口碑,百姓信服陸家的統治,大明被拋之腦後,人人為自己是新國人而感到欣慰而幸福。其實誰是皇上與百姓何干,只有國富民強,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統治者才是百姓所擁護的。只有百姓富足了,忠孝廉恥,仁義禮信才可真正的深入人心。
戚景通果然厲害,他躲過了錦衣衛的搜捕和追拿,但他並不甘心就這樣失敗。於是他高舉大旗招募鄉勇,準備起事,就算無法推翻新國也能攪亂他們。此時的戚景通不再是那個忠君愛國之士,而成了一個被家仇國恨和偏執的愛國情緒所填滿的復仇者,他的內心已然扭曲了。
如此大張旗鼓的招募鄉勇,也的確騙取了一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