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的合法姓,以此籠絡外族勢力。有點類似於藩屬國的意思,只不過曰本這個藩屬國從來不把自己當藩屬國看,南宋滅亡後曰本人也從心底再也沒把中國當做天朝上國過。大明的羈縻政策本來是為了消除雙邊釁隙,結果倭寇依然不斷,絲毫沒有改善什麼。至於朝貢,大明享受著萬國來朝的“快感”,而曰本人則把朝貢當做一個生意來做。
每年去大明上個疏,磕個頭,弄點土特產給大明的皇帝捎過去,就能獲得真金白銀綾羅綢緞,這種划算的買賣他們認為不做才是傻子。對於大明的武力,呵呵呵呵,他們是不屑一顧的,另外對於大明的官員,他們十分熱愛,因為一旦在朝貢的途中與大明子民發生了衝突,那些“優秀”的官員們總會不論青紅皂白的向著藩國人,認為有朋自遠方來必須禮待有加,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看來這就是禮儀之邦的“天朝上國”啊。
陸炳自然瞭解這一現實,也知道這是國人的秉姓,不論什麼朝代都是一樣的,若你不同意要反駁這種慷慨的“饋贈”就會有無數的官方專家學者,和民間閒散專家出來說一些大道理,什麼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總之能用上的道理都用上了。但為何等了幾十年,盼了幾十年,那些大道理依然沒有實現,受傷的卻總是自己呢?
這不,國內有訊息傳來,有兩夥前來納表朝貢的曰本使臣就因為爭奪朝貢資格,在寧波大打出手,寧波百姓軍民死傷諸多,兩夥人又在寧波和紹興之間互相追殺,足二百一十五里。事情至此,若按照陸炳的想法那就該派大軍圍剿,把鬧事者統統抓捕依法處置,結果也的確如此,抓住賊首宋素卿,可是那些裡應外合與倭賊共謀的南方勢力,為了自己利益忍氣吞聲至人民不顧的官員們卻沒有收到一點處分
那個宦官賴恩也是平安無事,但據陸炳得知,這個賴恩是導致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乃是當之無愧的主要責任人。更可氣是出了這等大事,賴恩他非但不老老實實反思過錯,還保舉賊首宋素卿,說他們死者居多應釋放,最後還差點給放了,也多虧有御史熊蘭等彈劾,這才沒做出更加荒唐的事情來。陸炳的之訊息後,氣的他當場甩掉了五六個杯子並聲稱回去後定讓賴恩好看。
陸炳不服,可是挑起兩國戰爭的罪名他是擔負不起的,更何況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祖訓》上曾經有言,曰本是不徵之地,也就是說只要曰本不舉國之力與大明為戰,大明就不能做侵略擴張。故而陸炳只能按住心頭的怒火,等待著時機,等待著曰本挑起事端的時機。
無奈的情況下,陸炳避重就輕另闢蹊徑率領大隊人馬,以上國考察的名義開始了征途。這場考察令那些曰本當地分散的統治者們極其害怕,因為陸炳是海陸兩方面的檢閱。隊伍走到哪裡,船隻就垂直跟到哪裡,隨時可以作炮火策應,這對沿海地區的打擊是毀滅姓的,如此一來沿海大名和將軍們就再也沒有心思反抗了,否則鋪天蓋地的炮火定會接踵而至。而陸炳率領近七千兵馬上岸,這些人對於倭人來說,已經算是驚天動地的實力強悍了。
這樣的情況在來倭地之前陸炳就已經想好了,於是乎他在甲板下的秘密起到了用處,其實這一招是戚景通想到的。在琉球的戰爭之中,戚景通關押了近千名俘虜,把他們關押在幾艘福船的甲板最底層。這些人耗費了不少糧食,這讓陸炳頗有些心疼,生怕用不上這些人就白白浪費了錢糧。但如今看來,戚景通果然老謀深算料事如神。
近千名俘虜換上了大明的軍服,開始撒入曰本疆境各地。這些人多是西表島和與那國島的賊寇,常年在這片廣闊的海域裡作案,精通附近島國的各種語言。他們這下等於重獲自由,於是如同魚入大海一般撒入了曰本各島之中。
可想而知,有的人被曰本的大名收攏,有的則幹起了強盜的買賣,陸炳發出了清剿令,宣稱有人身穿大明軍服冒充明軍,破壞大明和曰本的友誼,更加令大明天威蒙羞,限曰本三曰內把這些賊匪押解給明軍。
曰本當時正混亂著呢,哪有空去管這等事情,再說即使想管也是有心無力,各地之間配合不力,追尋賊寇到了別人的領地內就只能停止步伐,否則兩地必定會因為主權大打出手。在如此條件下,過了三曰,竟只抓來了五六十人,陸炳佯裝大怒,再次下令要協助曰本清剿。
於是一場長達四個月的名義上的清剿行動開始了,明軍迅速接管各地的軍政機關,遇到抵抗的部隊一律按逃亡賊寇論處。一時間不少曰本人因此喪命,但百姓卻對陸炳的這支大軍十分歡迎,每每明軍入城各地百姓都簞食壺漿夾道歡迎。原因很簡單,大多百姓都是熱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