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2部分

既然不能打,那就只能談了。有英國人出面,龍謙不能不重視。但眼下去山東談還是去湖南談?載灃堅持必須找龍謙本人,這種事別人怕是做不了主,便是陳超也不能替龍謙做主。而且要快。長沙生變,正在調武昌的第九鎮也不穩,如果龍謙打下武昌,更不會跟我們談了!

誰去談?想來想去,想好兩個人選。徐世昌和良弼。一文一武,加上一個外國公使,應該可以了。

徐世昌剛從衡水探視袁世凱回來,就被載灃召入大內,委任他為正使,立即與良弼動身,坐火車去漢口,然後去長沙見龍謙和談。

徐世昌無法推卻,更主要的是老袁也有此意。老袁對徐世昌說,眼下最關鍵的是時間,德州戰役時時間在他們一邊,現在則在我們一邊了。拖則生變,談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策了。

談判就要確定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保留皇室!實施憲政可以,龍謙組閣也可以,但他要搞共和則不行,他要當皇帝更是免談!那樣的話,只能打到底了!

有沒有打的本錢且不論,態度必須有。

良弼默然,徐世昌另有想法,也不反對。於是,向湖廣總督瑞澂發出電報後,約了朱爾典公使,於9月1日啟程,乘火車趕往漢口。

再說武昌。連日裡與大員們商議武昌守衛方案,瑞澂總督已是熱鍋上的螞蟻。按照已到武昌的第九鎮統制徐紹楨的意見,武昌簡直就沒法子守衛。因為第八鎮在長沙的失敗,失去了從容部署的時間。按說應當佈防蒲圻、咸寧的,特別是兩地之間的汀泗橋天險,是必守之地。但現在完全來不及了,或許沒等部隊運動上去,蒙山軍就衝過來了。為今之計,只能佈防於城南,盤算兵力,不過是聊盡人事罷了。

第九鎮名氣不次於第八鎮,該鎮號稱南洋新軍。轄十七、十八兩協,三十三~三十六四標及配屬的炮、騎、工、輜部隊。接到陸軍部命令,自江寧、鎮江一帶登船,船運武昌,準備抵抗蒙山軍南方軍向武昌的進軍。這是清廷在江南的最大一支成建制正規軍了,在第八鎮長沙潰敗後,唯一依靠的也就是這支部隊了。

之前陸軍部就有調集第九鎮至武昌的方案,這次長江運兵,算是滿清最後一次水路大運兵,算起來還是乾的比較利索,當然,多虧有薩鎮冰海軍艦隊的全力協助。

瑞澂、張彪及載濤等人將第九鎮視為救命稻草,誰知道第九鎮與第八鎮一樣,內部都有很大的問題。這一點瑞澂等人不清楚,但許紹楨完全清楚。

自第九鎮成立,趙聲、倪映典、柏文慰、熊成基、林述慶等革命黨先後在軍中任職。尤其是趙聲,曾擔任三十三標標統,在第九鎮有著極高的聲望。因為時任兩江總督端方的查處,趙聲等人先後離開了第九鎮。但下層官兵傾向革命,排滿情緒極為強烈,是在政治上傾向同盟會的武裝。比起第八鎮來,這個第九鎮還有個特點就是仇視蒙山軍。

為什麼會仇視蒙山軍?因為趙聲。趙聲在靈山之戰死於蒙山軍之手,訊息傳回鎮江,三十四標二營營長林述慶十分悲痛,發誓要為趙聲報仇。這次第九鎮調武昌,林述慶及串聯三十四標同黨,決心利用這個機會聯合湖北新軍戰前舉事,奪取軍權後與蒙山軍死戰,為趙聲報仇。

林述慶說,龍謙昨日效忠清廷鎮壓革命,今日又舉兵反清,實乃反覆無常之小人,革命事業決不能落入此人之手,我等務必抓住機會,舉兵起義,然後以武昌為根據,北擊清廷,南征龍謙,建立民國大業。

這不是不自量力嗎?林述慶不過是一個營長,就算將第九鎮全部掌握,在蒙山軍與清廷的大決戰中,投靠一方是唯一選擇,豈有兩面為敵者?但林述慶就是這麼想的,也就是這麼做的。而且,林述慶的主張還真就獲得了大批擁躉,放眼天下,目無餘子。

為什麼要等到武昌再動?因為到了武昌才會將彈藥發下來。之前,清廷擔心第九鎮不穩,將子彈炮彈徹底收繳,林述慶只能在到了武昌後發動了。

龍謙在長沙謀劃全國,譚人鳳、宋教仁在聯絡湖北新軍舉事。清廷派出特使在英國公使的陪同下謀求和談,武昌之變就在林述慶一個營長的策劃下發動了。

1909年這個炎熱的夏季,處處透著詭異,令後世讀史者深感興趣並感慨良多。

第三十四節大勢三

方聲遠接到總部電令,向陳超交卸了山東政務,準備隨用於河南方向的第七師一同出發,與總部會師於武昌。

方聲遠清楚,此番龍謙召他去武昌,就是籌備全國性的政權了。這是方聲遠所迫切期待的。有對國家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