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對抗的結果。
發現這一點,曾引起了陳超的極大震撼。當紛亂無序的事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其效果當然不一般。好在龍謙對所謂的“剝奪剝奪者”不贊同,這讓陳超安心不少。
既然能提出問題,想必是深思過了。陳超問及對策,龍謙苦笑說他也無良策可施。不過,既然階級或者階層是因為經濟地位決定的,那麼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於經濟。而農村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富者阡陌連片,貧者無立錐之地,矛盾是越來越尖銳了。順著這方面想,如果農民不透過種地可以獲得比種地更高的收益,那麼可以斷定,農民必將減輕甚至放棄對土地的關注和熱愛。
道理成立。但陳超想不出什麼方法可以讓農民不種地而有收入的辦法。直到龍謙掌控魯南兩州,神奇地將中興、華源兩大實業集團組建起來,為了報答根據地民眾的養育之恩,兩大實業集團定向招收根據地的青壯年到沂州、兗州的企業做工。陳超總算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經歷了一番曲折,在嚐到甜頭後,對舍土拋家心懷顧慮的根據地農民開始踴躍奔赴沂州和兗州。前後有上千人離開了故鄉,離開的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陳超極為興奮。他從龍謙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是眼界問題,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法,調查統計,用資料說話的方法。陳超利用職務之便,統計了華源集團供職的根據地四百餘青壯的年收入和自身的生活支出,比較了在老家種地的情況,得出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