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顯然意識到並且這樣做了。不許出現軍中結黨,但又誘使軍隊服從他一人,這不就是軍閥所為嗎?但當前情況下,又能怎麼辦呢?司徒均也算親眼見識了蒙山軍成長壯大的人了,他承認,如果沒有龍謙,絕對不會有現在這支精銳,更沒有魯南的大好局面。部隊乃至地方的所有重大決策,幾乎都是龍謙作出的,目前看來全部正確,對那些決策的懷疑正在消散,有對軍隊擴張方面的,現在看來,基本維持現有編制但擁有國內一流軍官團和士官團的軍隊比簡單的擴張數量要高明,特別是預備役建設走上正軌,已經有兩千五百老兵退出現役轉入預備役後更是如此。依靠那些老兵——包括大批班長在內的預備役部隊,隨時可以再擴編出一個旅。
司徒均研究過龍謙擬定的學員名單,發現期間有頗深意。第一期將魯山、周毅、王明遠調入可視為要最高層軍官帶頭。主持部隊的分別是他們的副手,這也順理成章。但再下層的軍官抽調就大有學問了。龍謙顯然深入研究了他手下連長以上軍官的性格特點,結合部隊的需要抽調學員。畢業分配考慮就更復雜了,第一是將適合充實炮兵、工兵等特種兵種的軍官分入了各直屬營,第二是將性格互補的軍官分配在一起,減少摩擦。想通了這一點,司徒均對龍謙的佩服有增加了幾分。
實業方面司徒均瞭解的不多。大筆的銀子花出去是知道的,沒有用於軍方關心的軍械彈藥方面,卻建立了那麼多的民用廠子,婆婆媽媽的。這種怨言正在消散,民用和軍用真的分不清。先不說電廠和鋼鐵廠。就是原以為純民用的廠子,比如服裝廠,也和軍隊的關係密切。如果沒有這個引入美國裝置和技術的廠子,部隊的軍裝會如此的漂亮?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龍謙語)?部隊的被褥。軍毯會裝備到不次於德軍的水平?還有那些軍用器物。從餐具到各種工具。全都是民用廠的功勞,這些成果擺在面前,說還再說民用廠無用?何況。那些廠子據說很掙錢,是一隻只下金蛋的母雞。
龍謙決策正確,並未因此而倨傲。這是司徒均感到佩服的,他大部分方面依舊和原先一樣,保持著原先的傳統。每日奔波于軍隊和實業之間,忙的腳不沾地。對於大家提出的意見,龍謙依舊可以耐心傾聽,並且保持從善如流的習慣,對於好的建議,他會採納並儘快落實。在隨營軍校的建設上,司徒均提出的絕大多數意見,龍謙都採納了,包括延長高階班學制的建議。
回到軍校的建設。司徒均感到驕傲的是,經過近一年半的時光,證明軍校是辦成了,其標誌有以下幾個,第一是經過培訓的軍官或士官(還沒有明確提出這個稱呼)回到部隊後,部隊的訓練水平,管理水平明顯增強了;第二是受訓的軍官們承認,他們學到了很多原先不懂的東西,軍官團的整體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第三是除步兵外的特種兵種,炮、騎、工、輜等兵種軍官的培養取得了突破,參謀軍官的培養也列入了軍校科目,使得部隊的綜合戰鬥力提升了,對於採購的新裝備熟悉使用非常有利;第四是大批德**事教官的到來,讓部隊各級軍官看到了歐洲最強陸軍的嚴謹、細緻、科學。現在光在軍校德國教官就有十七名,從步兵到炮、騎、工、輜都有,日耳曼人特有的嚴謹細緻作風感染了軍校,使得軍官們的作風不知不覺得到了轉變值得一提的是,德軍教官們在第一次進入蒙山軍實地觀摩部隊演習後,收起了對中**隊的輕視之心。詳細地深入,讓德國人對龍謙創立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訓練方法越來越佩服。日耳曼人是傲慢的,尤其在他們創立總參謀部體制後尤為如此,但就是這些傲慢的退役校官們,承認蒙山軍的某些訓練方法比德軍還要先進,先進的標誌是,這些方法似乎更適應於東方人種,而且對未來的軍事發展有一種前瞻性在裡面,比如龍謙對騎兵的重視程度就不夠,但對炮兵、工兵以及後勤兵的建設就重視的多了。威爾曼少校便贊同龍謙的判斷,認為騎兵這個古老的,曾經最具威力的兵種在大炮和機關槍出現後將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可嘆的是德國總參謀部的那幫老爺們的認識竟然不如一個據說沒有念過一天軍校的中國指揮官。
龍謙對於武器的認知也讓德國人佩服。尤其是他提出的劃分火力區域的理念。步槍、機關槍和大炮構成了目前軍隊的火力體系,但這種體系是不完善的。步兵更依賴炮兵的支援,於是歐洲便大力建設炮兵。
但追求大口徑火炮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在龍謙看來,目前急需一種近距離壓制性的武器,這種武器可以是單兵的,也可以是小分隊式的,但必須是可以跟隨連隊前進的。目前的山野炮都不是分隊壓制火器,而且,由於中國的貧瘠,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