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十一節拉帕洛會議
1917年11月19日,協約國政治和軍事領袖們在義大利拉帕洛召開會議,創立了一個有著宏大名字的機構——協約國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這個機構的成立被歷史證明是有意義的,比之前協約國召開的任何會議都更有實際的意義——它不僅在俄國問題上取得了一致,而且對於戰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這次會議的發起國是法國,但實際的主持人卻成了美國。起因當然是俄國事變,協約國感到了巨大的威脅,會議的地點最初選擇在英國,但義大利在10月份的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德奧聯軍(一共只有四個半師的德軍)突破了意軍的防線,義大利軍隊被俘失蹤和陣亡超過了25萬人,內閣就此下臺。為了給搖搖欲墜的義大利打氣,美國總統威爾遜建議將會議設在義大利,獲得了協約國領袖們的一致同意,威爾遜總統致電北京,強烈要求龍謙親自赴會,以最終解決俄國問題。經過慎重考慮,龍謙答應了威爾遜的要求,帶了國防部長封國柱和外交部長唐紹儀,乘坐購買自美國的巡洋艦“青島號”去了義大利,這是他就任總統以來的第二次出訪,前一次是訪問美國。
自布黨發出停戰呼籲後,俄國戰線的較大規模交戰已經停止了,包括中國遠征軍負責的那段戰線,10月份,遠征軍上報的傷亡總數只有區區109人。其中還有21人是在後方與烏克蘭武裝分子的交戰中傷亡的,對於一支數十萬之眾又處於戰爭狀態下的大軍,這點傷亡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就在龍謙的乘坐的軍艦尚行駛在紅海的時候。11月9日,布黨中央新任命的總參謀長基裡連科將軍派出的3名俄軍舉著白旗走向德軍最北端的庫爾蘭防線,他們向德軍傳遞了俄國新政府提出與德國舉行停戰談判的請求。雙方商定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舉行高階別的談判。一週後,雙方代表齊聚談判地點,俄方全權代表是托洛茨基,而德方代表是外交大臣庫爾曼及東線總參謀長霍夫曼將軍。
按照俄方的要求,雙方對佈列斯特會談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但秘密正是為了傳播的。龍謙抵達義大利後。將有關德俄會談的訊息帶給了協約國領袖們,他們雖然在細節上不如中國人清楚。但佈列斯特會談已經得到了證實。對於龍謙所講的俄國將為了騰出手解決內部問題以鞏固新政權,不惜大幅割讓其西部領土的訊息感到憤怒。為此,會議根據法英兩國的提議驅逐了俄國代表—俄國駐義大利大使,算是正式將俄國人“開除”出協約國了。
由駐意使節出席如此重要的會議本身就是應付。俄國退出戰爭的決心昭然若揭,或許布黨仍希望從協約國撈取些好處,但他們的行為已經踏過了紅線,協約國絕對不再忍受了。
拉帕洛會議立即以協約國的名義致電彼得堡,質問俄國揹著盟國與德國進行談判,要求俄國就此作出澄清。兩天後,彼得堡回電承認了部分事實,所有的解釋已經不重要了,俄國新政權顯然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會議決定立即終止對俄國的所有援助。接下來就是研究更進一步的對策了。英法最希望的就是蹲在烏克蘭及波蘭的中國遠征軍進行直接的軍事幹涉。向莫斯科及彼得堡進軍以消滅布黨。但被中國斷然拒絕。且不說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光談軍事就存在巨大的困難。封國柱元帥在一次專題會議上向協約國領袖們做了秘密報告,協約*事領袖們大都聽說過擊敗日本的封國柱元帥。他的名氣在中國將領中是最大的,甚至超過了王明遠和葉延冰。封國柱儘管很想在俄國進行軍事冒險,但還是按照在國內定的調子向協約國的軍事領袖們闡述了遠征軍面臨的困難和對俄開戰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中國的對俄政策是:與其直接進行軍事幹涉,還不如扶持布黨的反對者呢。至於中國的遠征軍,既然俄軍已在謀求和平。軍無戰意,遠征軍目前的兵力和處境都不允許它繼續存在下去了。不得不逐步退回中國。封國柱強調,這絕不是對盟國的背叛,而是不得已而為。
英法立即表示反對遠征軍撤退,特別是克里蒙梭,當他聽到中國決定撤退遠征軍時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從現在起到美軍主力在西歐完成集結,差不多要三四個月,對於德國人是至關重要的一段時間。假如德軍悍然置東線不顧而轉兵西線,他們最多要一個半到兩個月就可以完成部署,在西線目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德方加上80~100萬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軍隊會是什麼樣子?克里蒙梭簡直不敢想象!他甚至立即想到一副可怕的圖景,巴黎被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