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苦難,卻對履行盟國義務極為忠誠。在霞飛總司令因凡爾登方向的危急局勢向俄國盟友提出進攻要求後,尼古拉二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嚴令西南方面軍迅速發起一次進攻戰役,既從戰略上策應西線,也為了減輕無能的義大利人承受的壓力,而絲毫不去管自己軍隊存在的困難。
在俄國面對德奧軍事集團的三個方面軍中,勃魯西洛夫將軍算是最能幹的了。比起指揮西北方面軍的庫洛帕特金(即日俄戰爭中那位無能的司令官)和指揮西方面軍的艾維特將軍要優秀的多。勃魯西洛夫不僅具有一種進攻精神,對勝利有著極高的渴望。而且善於分析總結經驗特別是失敗的教訓,使得他指揮的戰役具有了一般俄國將軍所沒有的靈氣。
在得到遠東7個滿員師之後,他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四個集團軍(7、8、9、11)恢復了生機。儘管已經得到中國將派遣遠征軍入俄參戰,並且已經確定用於西南方向接受自己的指揮,但勃魯西洛夫將軍已經不願等中國人了,他在獲得沙皇充分授權後,於7月12日開始了被俄軍總參謀部命名為“勃魯西洛夫攻勢”的進攻戰役。
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的部隊總計47個師,面對的是奧軍38個師的防禦線。兵力上稍具優勢。勃魯西洛夫注意到在今年3月份西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聯合舉行的納羅赫湖會戰儘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炮擊準備(因俄軍炮彈的極端匱乏,比起西線動輒七八天的炮火準備簡直是小兒科),但因為德軍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準備,炮火準備的效果很糟糕,對於德軍的工事破壞微乎其微。當進攻發起後,衝入德軍機槍火網的俄軍迅速被擊潰,伏屍遍野。對德軍戰線的突破效果幾乎為零。整個戰役俄軍付出了11萬人的傷亡,德軍的損失最多隻有2萬。所以,勃魯西洛夫在考慮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時一改傳統的做法,將進攻兵力分佈在20多個點上,使得奧軍無法猜透他的真是意圖。這樣雖然分散了主要方向上的攻擊兵力,卻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勃魯西洛夫選擇的攻擊方向很正確。他將攻擊方向選擇在戰線的最南端。攻擊取得了超越預期的效果,俄軍似乎在敲打著一面早已發生裂痕的牆,產生了土崩瓦解的效果。這個方向上的奧軍極為薄弱。當初奧軍統帥康拉德在發動提羅爾攻勢時曾從這個方向上抽走了5個師的精兵和大量的炮兵,現在康拉德終於為此付出了代價。俄軍在三天內即俘虜了七萬餘人,取得了一次無可爭議的勝利。
但俄軍馬上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在西南方面軍發動進攻時,至少應當在西方向上發起一次配合行動。但西方面軍司令官艾維特將軍的部隊卻蹲在戰線後面毫無動作。使得奧軍在得到德軍4個師增援後發起了反擊,減縮了西南方面的戰果。戰役進行至8月初,勃魯西洛夫因兵力及彈藥的不濟而被迫停止了進攻而轉入了守勢。
“勃魯西洛夫攻勢”是東線俄軍難得的一次大捷。這次戰役的結果之一就是將搖擺不定的羅馬尼亞拉入了協約國陣營,使得戰爭更具有世界大戰的特徵了。“勃魯西洛夫”攻勢尚未結束,羅馬尼亞人便急不可待地加入了戰爭,其全部陸軍的23個師的四分之三投入到向西和向北的攻擊中,但羅軍比起被協約**隊視為軟柿子的奧軍更差。僅前進了25公里左右便被奧軍所阻。幾乎沒有獲得什麼有價值的成果。
而德軍方面,因為凡爾登戰役的失利及東線局勢的鉅變更換了最高指揮官。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被撤職了,代之以被宣傳部門吹噓為戰爭英雄的東線總司令興登堡。新組建的德國統帥部對羅馬尼亞的參戰極為惱怒,決心用一次快速的突擊擊敗這個新敵。一方面。德國急需羅馬尼亞的石油和糧食。另一方面則是殺雞儆猴。用教訓這個新敵人來顯示德軍的威力。
羅馬尼亞確實有些不自量力了。其l型的地理形勢使全國幾乎都處於敵國的包圍之中。首都布加勒斯特距離邊境只有15公里,極易被摧毀。這樣一個國家本不應該輕舉妄動,但俄國的勝利鼓舞了羅馬尼亞人。跟義大利一樣,他們是抱著乘火打劫的目的參戰的。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軍隊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都遠遠落後於敵人,彈藥補給量只有區區六個星期。
德軍的反應極為迅速。曾征服塞爾維亞的馬肯森將軍組織了一支由德、保、土三**隊組成的聯軍,迅速集結於羅軍的後方(南方),在另外兩個方向,德國第9集團軍(轄3個德國師和2個奧國師)和奧軍第1集團軍(轄1個德國師和4個奧國師)也完成了集結,德軍第9集團軍是本次攻擊的主力,該集團軍的指揮官是剛卸任總參謀長的法金漢將軍。本來德皇已委任其為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