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精湛的工匠在手,衛徵心中的最後一絲擔憂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對著眼前劉繼忠問道:“劉老爺子,人手方面你不用擔心。屆時,至少一千青壯會過來修建城牆,歸你們幾個師傅進行調遣。”
“所以,現在的耽誤之急就是材料,只要材料問題解決,這條長達一公里的城牆馬上就可以動工…。。你是老師傅了,你說,用什麼材料修建城牆最好……”
“大石和摻了糯米漿的粘土修建城牆最結實,就是官軍裝備的紅衣大炮也只能在青石城牆上留下一個白點…。。”
“青石就不用說了,後山多得是,只要有足夠人力,幾天時間就可以全部運出來。”
“只是…。。糯米漿需要大量糯米磨成粉後才能熬製而成…。初步估計,修建一公里城牆所需要的五萬斤,不知道大人有沒有…。。”
五萬斤糯米雖然很多,但是,為了更好的低於多爾袞的報復性攻擊,衛徵心痛之餘,還是爽快的回答:“可以,五萬斤糯米我會在最短時間給你調來…。。”
第四十七章 軍人地位
蘑菇峪城牆選址結束後,衛徵隨即迎來虎豹軍即將面臨的一件大事,擴軍…。。
正所謂‘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這個重文輕武的社會,要想讓百姓從心底改變這種觀點,讓兩千多青壯主動參加虎豹軍,組建一個真正擁有凝聚力,受普通百姓愛戴的軍隊,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提高軍人待遇和政治地位。
以前自己麾下只有書包兵力的時候,衛徵無法將其真正體現到實處。
但是,現在麾下人口多了,不僅有兵,有工匠,還有普通百姓。那自己在虎豹軍這個小範圍內打破重文輕武,輕視工匠的觀念,將自己心中的各種想法慢慢付諸於實際,一步一步從改變這個已經爛到底子裡的大明王朝,就可以開始慢慢進行。
回到軍營後,兩道命令就透過口傳口的方式迅速在軍營兩千多人中間蔓延開來。
“虎豹軍最新軍令:虎豹軍內部,所有工匠享受虎豹軍什長級軍官待遇,如技藝高超,透過一系列選拔後,可以進一步享受虎豹軍排長,隊長,營長級軍官待遇…。。”
“自願加入虎豹軍後,普通將士每天飯食管飽,兩天一頓肉…。。晉升為什長以及副排長級軍官後,改為每天一頓肉…。。晉升為排長及排長以上軍官,每天單獨就餐,每頓都有肉……其他相關待遇以後再進行公佈……”
“在虎豹軍內,全體將士不限出身,只需憑藉軍功進行晉升…。。”
“凡是不加入虎豹軍,並且沒有一技之長的普通青壯年,作為虎豹軍從韃子手裡將大家救出來的回報,大家必須免費給虎豹軍服勞役五年時間,五年以後自行選著去留。在虎豹軍服勞役期間,每天一頓乾飯,兩頓稀飯,一個星期吃一頓肉……。”
衛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
隨著明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衛所制度下的最底層軍戶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一名保衛國家的軍人,甚至發展到連飯都吃不飽的地步。而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明朝軍戶逃離衛所,變成大明境內遍地可見的流民。
所以,在大明朝,軍戶無疑是連飯都吃不飽的最苦一類人。
再說說比軍戶待遇稍微好一點的邊軍,雖然每個月都有固定軍餉。但是,因為各級軍官的剋扣,再加上明朝物價水平的一步一步提高,屈指可數的軍餉根本不足以他們養家。
更加重要的是,這些邊軍雖然可以在每個月領取一些軍餉,但是,他們的平時生活待遇仍然是飢一頓飽一頓。
不要說兩天一頓肉,就是一天兩頓飽飯都不能維持。
所以,初聽到這道命令的時候,兩千多青壯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相信。
他們不相信,這樣一支不被朝廷承認的義軍會給士兵這麼好的待遇,不相信虎豹軍會那麼重視士兵,重視工匠。
不過,當一百多老兵將自己親身經歷講述給大家後,兩千多青壯年終於信了。
王俊武,兩千多青壯年中很普通的一個小夥子。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面板黝黑的小夥子身上,卻有著非常複雜的身份。
首先,王俊武有著大明朝世襲小旗的身份。
如果放在明朝建國之初,這樣的身份雖然不能保證王俊武一個富裕生活。但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還是能保證的。
可是,現在是明朝末年,即使自己擁有小旗身份,在衛所中也連飯都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