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
第一個因素。毫無意外的是朝廷最缺的銀子。而官紳一體納糧,就是解決銀子的最直接,最快速辦法。
至於第二個因素,那就是崇禎心裡的自負感在作怪。土匪出身的衛徵,都可以在山陝兩省進行官紳一體納糧,為什麼作為皇帝的自己卻不能呢?
只要是衛徵能做到的,作為皇帝的自己就能做到。
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崇禎皇帝直接忽視來自底層官紳地主的反對。因為這些反對聲音而滿臉憤怒的崇禎皇帝。直接做出動用軍隊,在大明境內,強行執行官紳一體納糧的決定。
但是,讓崇禎失望了……
官紳一體納糧的聖旨下達一個月後,朝廷不僅沒有從底層官紳地主手裡收到應該進行上繳的糧稅,就連朝廷應該從如同百姓手裡徵收的糧稅。也才達到往年的五成不到。
面對這個結果,崇禎再次怒了……
二話不說,直接下旨,要求各地駐軍,配合官府。強行從底層的官紳地主手裡徵糧徵稅。
但是,接下來的發展和局面。再次出乎崇禎皇帝的意料。
因為大明朝的世襲軍制,各地駐軍和衛所軍隊,無一例外的全部掌握在地方豪強手裡。而經過大明朝長達兩百年的土地兼併後,地方上的大部分土地,也隨之集中到了這些軍官豪強家裡。在這其中,尤其以衛所軍最剩。
放在以前,自己兼併的田畝,都不需要進行納糧,所有收成全部歸自己所有。但是,崇禎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官紳一體納糧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不管自己是軍官,還是擁有秀才等身份的豪強,都要按照規矩進行納糧。
如此情況下,這些手握軍權的地方豪強和軍官,怎麼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己派兵從自己手裡強行徵糧徵稅呢?
但是,崇禎皇帝的聖旨,又必須執行。
為了讓崇禎皇帝徹底打消官紳一體納糧的想法,這些底層手握困算的豪強和軍官,聯合地方官紳一起,狠狠將了朝廷和崇禎皇帝一軍……
朝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