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策,讓他以朝鮮總督的身份出臺一個個旨在平定朝鮮的法律、法規,雖說黎淵並不算是袁世凱的親信,可卻勝似親信,在袁世凱離開朝鮮後,黎淵是他唯一從總督府帶回國的秘書,其任總理大臣後便任命其為內閣總理秘書長。
黎淵望著雙目失神的袁世凱,但出言安慰道。
“總理,你放心,這麼多年,對您,陛下可以說是信任有加,這件事,說是陛下的授意,到也不虛,不過,總理,假如,當初陛下把他的打算告訴你,你會怎麼辦?是支援陛下,還是反對陛下?”
黎淵的一句話,倒是讓袁世凱的手慢慢地恢復了熱氣,沉吟良久,他知道自己會作什麼樣的選擇,肯定是反對對德宣戰,在貴族院、下議院親德派佔有絕對優勢,即便是拋開中德同盟不說,德國還是唯一平等待中國的列強,膠澳租界地的歸還,多年來的技術合作,九年間,中國派出了八萬留學生,六萬餘名留學生留學德國,相比之下,不過是一萬留美、五千留英、五千留法。這造就了在中國存在著龐大的親德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對德宣戰,根本就是沒事找事,即便是自己個再傾向陛下,到時也會強烈反對,甚至不惜代價的讓陛下收回成命令。“國人親德,眾所周知,可海軍親英,也是眾所周知,在這個前提下,也只有海軍會贊同對德宣戰,所以,這才有了海軍在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亞的行動,當然是陛下授旨的,至於宣戰,不過是事後追加罷了。”
在說話的時候,黎淵也覺得奇怪,他也弄不清這裡面的蹺蹊在哪裡,只得又繼續說道。
“歸根到底,陛下還是為了海外的利益。”
而袁世凱輕輕地搖著頭說。
“你只看其一,沒看其二啊”
說著袁世凱的臉上露出些苦色。
“海軍的行動比宣戰書要早,而內閣署印宣戰書,晚於海軍宣戰,這一點是不變的,海軍那邊有陛下給他們撐腰,要知道,海軍,海軍那可是陛下的殷股之臣”
提及殷股之臣,袁世凱只在心下感嘆一聲,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皇帝或許是士兵的皇帝,但是海軍卻是“皇家”的海軍,出身前清的海軍對皇室一直有一種感恩戴德之心,而陛下同樣將海軍視為殷股。
“說白了,這件事上,海軍開戰於前,可海軍是奉皇命行事,可內閣呢?”
袁世凱閉上了眼睛。
“內閣可是要負監督之責的現在宣戰是利用海軍的即成事實,可若是親德派反戈一擊,到時”
瞧著總理的那個樣子,黎淵倒在心裡想到:若是真要是這麼發展的話,恐怕到時真的要內閣負責,方能平息得了親德派的反戈一擊,海軍是陛下的殷股,如果攻擊海軍陛下肯定會不高興,到時,恐怕人們只能攻擊內閣了。
雖說心裡想通了這一點,但黎淵嘴裡卻依舊安慰。
“總理放心,一切都會好的,無論如何,海軍開疆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這開疆之功是誰也無法忽視的,相比於親德情緒,國家的利益總是為上的”
“唉”
袁世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微微地閉上了眼睛。
“但願,陛下能念在我”
聚集在皇宮內作戰地圖室的人,等侯陛下已經近半小時了。
來晚了,在朝作戰地圖室走去時陳默然在心裡如此想到。
在三個小時前,自己接見了實業界的代表,主要是和他們勾通對德宣戰的事宜,當然最重要的是向他們灌輸一個觀點——中國實業界如何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有利時機發展壯大自己,在談及利用戰爭實現自身工業大發展時,自己講得很起勁,忘記了看鐘點。
“很快,我們所有的工廠那怕就是日夜趕工亦無法滿足來自協約國的定單”
“我們要利用歐洲企業因戰爭撤出東南亞、印度、非洲、南美的有利時機,向這些地區輸出我們的商品”
“就是歐洲本土,隨著大量企業轉入軍需,英國、法國的市場,同樣需要我們的商品”
對於中國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天佑,現在中國的黃金儲備只有可憐的68噸,甚至白銀儲備亦不過只有兩億多元,這九年,中國的工業是有了飛速發展,可是代價卻是大量黃金外流,利用紙幣政策收回的十三億元白銀,十一億元流出海外,數十億華元外債,雖說未到山窮水盡的困境,可若是一戰不打響,想要維持良性發展,就需要不斷加大外債,最終卻又將進一步惡化國內經濟形勢,敢於借錢是好,可錢借多了,單是利息都能拖垮中國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