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恩來制定的外交路線,接待了一大批來訪的外國黨政領導人和軍事代表團,同他們進行了熱情、友好的會談。向他們介紹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歷史與現狀,虛心聽取對方的經驗和意見,從而增進了我國同這些國家之間的友誼,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擔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以後,參與制定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繼續進行了大量的外事活動。
他先後接待了大量來訪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以及港、澳、臺各地區的軍政要人和知名人士,對於發展我國同其他各國的友好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自己也贏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港、澳、臺等地友好人士和廣大人民的尊敬與信賴。
他對臺灣同胞和海外幾千萬僑胞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刻也沒有忘記港、澳、臺和海外僑胞。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熱愛祖國,熱愛臺灣。這位梅州學子,在中學讀書時,就非常喜愛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詩詞,熟讀丘逢甲的《嶺雲海日樓詩鈔》。“茫茫天水氣相吞,大海中浮獨島尊”,“鐵馬金戈成底事”,“十年憂國鬢霜添”對丘逢甲的這些詩句習誦如流。丘逢甲出生臺灣漳化,是光緒年間進士,曾督辦團練抵抗日本,發誓收復臺灣島。葉劍英十分敬仰愛慕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後來,他離開家鄉,漂泊南洋,接觸臺胞和海外僑胞,瞭解臺灣的地理民情,萌發了早日收復臺灣、統一中華的志願。
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無論在主政南粵還是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期間,都十分關心臺灣的解放和迴歸,參與制定對臺政策,利用各種時機與熟悉的臺胞交往,進行港、澳、臺方面的工作,爭取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粉碎“四人幫”後(13)
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四人幫”肆虐,無法無天,大陸上與港、澳、臺和海外僑胞有關的親朋遭受迫害,葉劍英竭其所能,為保護其國內眷屬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他提出了對所謂有“海外關係”的子女上山下鄉應予照顧的建議;妥善安置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國內眷屬的工作和生活,幫助解決各種問題。嚴厲譴責某些歧視迫害的錯誤,他說:對“海外關係”,要用新的眼光去看,臺灣同胞和海外有幾千萬僑胞,他們愛國心很強,我們不能傷害他們感情。國內有些同志不瞭解情況,還有人把海外關係等同複雜關係,把複雜關係等同反動關係,這是非常幼稚的,是不理解歷史。現在不怕有“海外關係”,而是需要“海外關係”,發展“海外關係”。有海外關係的人,條件有利,便於工作。
1973年,葉劍英在接見全國各地臺籍黨員代表協商選舉參加中共十大的臺籍代表時,親切地說,現在藉口“文化大革命”,用海外關係來整臺灣人是不對的,首先臺灣不是國外,是國內,所以用海外關係就不通。更重要的是海外關係也好,臺灣關係也好,有好的一面,有關係才能去做工作。你們有臺灣關係,所以你們的用處就大了,今後你們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全體臺籍黨員代表聽了這些話都非常激動。這是多少年來沒有聽到過的話啊!當時葉劍英提議,選舉後開座談會,請大家反映各地臺胞的疾苦,並且要求各單位去聽取意見,並提出解決辦法。其後,在全國政協的一次常委會上,葉劍英說:“臺灣人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我們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對於還在臺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我們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是‘愛國不分先後’,凡是愛國的,我們都歡迎。我們希望在臺、澎、金、馬和在海外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能夠認清形勢,走愛國的道路。我們要同臺灣同胞一起最後完成統一祖國大業。”
究竟採取什麼辦法解決臺灣問題?在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以後,葉劍英和鄧小平、鄧穎超、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堅定地主張採取和平統一的方式,爭取臺灣早日迴歸祖國懷抱。
對臺灣問題,從動用武力解放到實行和平統一方式解決,這是個戰略策略上的大轉變。
實行這個轉變的動因在於尊重歷史,尊重現實。
從歷史上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統一,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曾經有兩次合作的歷史,每一次合作都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特別是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取得偉大勝利。相反的,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則使中國遭到巨大損失。因此,中共中央希望在解決臺灣問題上,與臺灣國民黨當局實行第三次合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