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離粵赴滬。8月9日,乘炮艦轉道香港去上海。
在孫中山廣州蒙難55天的日子裡,葉劍英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赤膽忠心,率領士兵保衛著這位民主革命偉大領袖。孫中山矢志革命,臨危不懼,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高尚品德,使他終生難忘。多年後,他回憶這段戰鬥經歷,寫道:“作為一個軍人,應該記取的還有中山先生在革命戰爭中表現的大無畏精神。1922年陳炯明公開叛變後,中山先生登上了永豐艦。我那時是海軍陸戰隊的營長當時有許多人勸中山先生不要冒險,可是中山先生意志非常堅決,並說:‘這一次戡亂,我準備以元首殉國。’”
孫中山離開廣州後,陳炯明勒令海軍艦隊官兵繳械,與孫中山脫離關係。原來依附於孫中山的艦隊已無法維持獨立局面,官兵紛紛離散。葉劍英十分痛恨陳炯明的所作所為,決定離開艦隻,暫避香港,謀革命出路。葉劍英化裝到了香港,同粵軍華僑陸軍學生救國會的同志一起,四處奔走,揭露陳炯明叛變真相,宣揚孫中山堅持平叛的革命行動,同時徵募義捐,籌措軍餉,支援北伐軍繼續討逆。他和張國森等給海外各埠雲南講武堂同學寫信求援,又向海外華僑各團體,包括各商會、各學校、各工會等以華僑陸軍學生救國會名義,發出類似內容的函電。信到之日,紛紛響應。一筆筆義捐鉅款由海外寄至香港,對北伐軍的重新組建和作戰,起到了很大的支援作用。
蔣介石在《孫大總統廣州蒙難日虻》中追記17日挺進白鵝潭戰鬥,寫道:
“17日,辰刻,外交總長伍廷芳及衛戍總司令魏邦平來艦,晉謁總統,商議招討事宜。自伍部長離艦後,總統即率永豐、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廣玉、寶璧各艦出動,由黃埔經過車歪炮臺,駛至白鵝潭,乃命各艦對大沙頭、白雲山、沙河、觀音山、五層樓等處之叛軍發炮射擊。各叛軍聞聲落膽,皆紛紛棄械逃遁。各艦乃沿長堤,向東前進,照指定目標炮擊,故人民之於是役,損傷甚微,而叛軍死於炮火者,約數百人。當時因陸上部隊,不能如期發動,故炮擊後,叛軍乃得潰而復聚,其亂卒不克平。各艦乃經中流砥柱炮臺,回到黃埔,會議第二次進剿之計。”
從蔣介石的這段記述中可以想見挺進白鵝潭戰況之激烈。
對於挺進白鵝潭之役,葉劍英印象頗深,曾經多次談到:孫中山大元帥親自指揮平叛戰鬥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內部不純:海軍總司令在關鍵時刻叛變投敵。這是孫中山建軍史上的一個重要教訓。
大戰言嶺關,連戰皆捷,受到孫中山嘉勉
北伐軍得到香港和各地的支援,士氣大振,1922年10月12日,許崇智部打垮了軍閥李厚基,攻克福州,革命局勢再度面臨轉機。
此時,避居上海的孫中山一面派廖仲愷等赴閩慰勞北伐軍,一面將北伐軍改名為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部參謀長。葉劍英聽到這個訊息,深受鼓舞,立即從香港動身赴福州,投奔討賊軍,被委任為總部參謀。東路討賊軍第八旅旅長張民達,久聞葉劍英胸有文韜武略,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就向許崇智請求要他來當該旅的參謀長。葉劍英欣然上任。
1923年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統率東西路討賊軍數萬之眾,討伐陳炯明,陳被迫通電下野,但並不甘心失敗,率殘部葉舉、熊略、楊坤如、林虎等部數萬之眾,退守東江、惠州一帶,儲存實力,伺機東山再起,隨時準備打回廣州。
因此,孫中山指令許崇智率東路討賊軍迅速肅清東江陳炯明叛軍。
2月1日,許崇智率八個旅自福州、泉州分路入粵。張民達、葉劍英率部經南靖、龍岸、上杭向廣東大埔推進。一向狡黠陰險的陳炯明,看到大軍壓境,便放出煙幕,唆使林虎、洪兆麟等假意投誠,主動讓出潮汕。同時,秘密部署部隊準備突襲東路討賊軍。許崇智信以為實,毫無戒備,率部長驅直入汕頭,受到重大損失。許崇智不得已下令放棄潮州、汕頭,率部向揭陽退卻,又遇到來自贛邊南下的林虎部的阻擊,大戰於揭陽附近的言嶺關。結果兵敗,言嶺關失守,敵軍進逼揭陽城。
在中國連年戰亂的年代(10)
言嶺關,是南嶺梁山山脈高峰上的一道險關,雄跨南北峰脊,威懾雲深要道,是從豐順到揭陽必經之地,山石陡峭,壁壘森嚴,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葉劍英聽到言嶺關失守,遂即請命,率第八旅開抵關前,準備反攻。
在廣州療養的張民達師長聞訊抱病返回前線督戰。兩軍擺開陣勢,敵人居高臨下,利用有利地形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