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啊,三天聯想到官家的三天之約,羅建成嘴角露出一絲淡淡的笑容,他似乎明白了什麼。
*
新書《宰輔》求支援!(未完待續。)
第七一二章 生死鏖戰
數十年來,宋遼之間最激烈的戰鬥在清州城下展開。
契丹鐵騎突然趕到,讓宋軍措手不及,好在反應還算快,沒有釀成慘重的後果。
因為是突擊奔襲,又是以騎兵為主,遼軍並不曾攜帶重型進攻器械。不過工匠隨軍同行,自從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對於城池攻守戰都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燕雲地區大量的漢人中,有不少的能工巧匠。
時間寶貴,契丹人比誰都清楚這一點,宋朝的皇帝就在清州城內。如今訊息正在向四處傳播,宋朝各部一定會在最快時間回援,如果不能再宋軍大部隊趕回來之前結束戰鬥,擒獲宋朝皇帝,一切都是白搭。
故而前兩次進攻最主要的是清掃清州外圍,羽箭能輕型武器殺傷宋軍守衛的有生力量,打擊宋軍的信心。與此同時,遼國的工匠立即動手,開始製造器械,在當天晌午的時候,第一批器械竟然新鮮出爐了。
速度之快,不得不讓人驚歎,可見為了擒獲宋朝皇帝,契丹人是何等拼命。當然了,也離不開遼主耶律浚的催促,兩國皇帝在清州狹路相逢,非要拼出個你死我活。契丹士兵都知道,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他們已經深入宋境,若只有他們,即便是全軍覆沒也不打緊。但遼主親自率軍南下,就必須要小心了。
一旦突襲失敗,給宋軍反包圍,耶律浚就有可能有危險,風險同樣很大。
仔細說起來,宋遼兩國的情形十分相似。兩國的皇**很年輕,都剛剛登基不久,繼承人都是兩個年幼的小孩,此刻又都同樣身處險境。
此戰只有勝負,很難有平局,所以他們之間註定只能一個笑傲天下,另外一個兵敗沉淪,甚至是丟掉姓命。那麼相應的結果,兩國之間必有一強盛,一衰敗。
兩個年輕皇帝的命運,兩個國家的氣運,東方的天下大勢都維繫於這一戰,清州城下,史筆的痕跡會划向哪一方?
第一天過去了,契丹人衝擊的很兇猛,但因為晌午時才開始投入攻城器械,進攻效果並不太好。基本可以說是無功而返,不過確實給宋軍士兵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收兵之後,耶律浚看著夜幕中的清州城,淡淡一笑,默然不語。第一天攻不下城池是不奇怪,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反,從宋軍頑強的抵抗來看,至少可以斷定,趙昭就在城內。
只要人在就好,甕中捉鱉,關門打狗,還不是手到擒來?關鍵的是時間,重點就是明後兩曰。三天時間,如果還是不能攻陷清州城,就必須要撤離。否則就有可能被宋軍反包圍,安全會大受威脅。
如果後續安排的兵力能立即跟上,倒也完全有實力和宋軍一戰。只是這麼早就進行大決戰,真的合適嗎?
耶律浚雖然一直期盼著這麼一天,可真正發生的時候,他不免心生怯意。這是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如果決戰實在遼國境內進行,他或許更有底氣一些。
但是清州,這是深入宋朝境內的一座城池,契丹大軍是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壓力不小。而宋軍在本土作戰,各方面的供應無疑更為方便。清州又恰好在運河邊上,糧草物資可以借運河,源源不斷地運送而來。
契丹大軍勞師遠征,宋軍以逸待勞,肯定更**。
所以,耶律浚更希望的是三曰之內,由自己親自快速解決戰鬥。揚名立萬,立前所未有,不世奇功,然後撤離。後續的遼國大軍只需要作為接應就是了。
同樣是三天,對於羅建成而言卻格外漫長。
八千將士,守衛一座城池,守衛皇帝,守衛大宋的國運,壓力多大不言而喻。
他已經告訴所有的將士,援軍已經在路上,只需要拖住契丹大軍的進攻就是勝利。
雖然官家似乎話裡有話,另有玄機,但他不敢僥倖,更不敢大意,拿皇帝的安危開玩笑,那可是滅九族的大罪,更會遺臭萬年。
第一天是扛過來了,上半天的時候情況還不錯。下半天,契丹人開始投入了攻城器械,對城防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只看他們這麼短時間,就趕製出器械,便可知契丹人是何等的志在必得。好在將士們勇猛殺敵,沒有讓契丹人前進一步。
但代價也很大,只是一個下午,陣亡的將士和民夫已經超過了五百,負傷的則有接近千人。這才是開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