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很順利,宋軍也進攻到了幽州城下,只可惜久攻不下,士兵疲憊,士氣低落。
恰好遼國出色的將軍耶律休哥率軍反擊,宋太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倉皇督促士兵出擊進攻,被引到了高粱河邊。在此被遼國主力伏擊,遭遇慘敗,死傷慘重,北伐的大好形勢隨即煙消雲散,高粱河之戰也成為千古憾事。。
這是宋遼之戰中的一個轉折點,勝敗雖乃兵家常事,但這場仗卻不同尋常。最要命的就是對宋人心態和士氣上的打擊,高粱河之敗後,宋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再也不曾有過北伐燕雲的舉動。
宋太宗死後,繼位的真宗皇帝頗為懦弱。面對遼國,沒有進攻就不說了,甚至還讓遼國長驅直入,打到了澶州城下。若非寇準強行拉著他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只怕當時宋朝就要南渡了。只是簽訂了城下之盟,數十年來為遼國送上歲幣,實在屈辱,已經成為每隔宋朝有志之士心中的一陣刺。
宋仁宗乃是守城之主,多年來宋遼關係以和平為主,並無較大戰事發生。後來的趙宗實與趙頊父子,雖然有這個心思,但一直未能實施。
直到趙昭登基,燕雲十六州已經整整丟掉一百三十六年了。
早在第一次出使遼國,返回途徑燕山時,趙昭就曾立下誓言,要收復燕雲。當他成為大宋皇子,如今在繼位成為皇帝后,就更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完成這件壯舉。
只是本來的計劃沒有這麼快,畢竟大宋剛剛滅了西夏,尚在進軍河西。內部也經過了一次非正常的皇位更迭,消耗不小,需要休養生息,準備充分之後,再一戰解決燕雲問題。
但是耶律浚的突然行動,氣勢洶洶大舉進攻,打亂了趙昭的部署,使他不得不提前面對,一場大戰怎麼都不可避免。
無論耶律浚出於何種目的南下,趙昭都不會善罷甘休,宋遼必有一戰是註定的。
涉及燕雲問題,矛盾始終無法調和,不可能存在罷兵停戰的情況,必須是不死不休,有個結果。
既然動兵了,規模還如此之大,那就一戰解決問題。否則光是調兵遣將,運送糧草這些都是極大的耗費,更重要的是信心。
自己的信心,將士的信心,百姓的信心,百年前太宗高粱河的悲劇不能再重演,前車之鑑,必須吸取教訓。
對趙昭而言,此戰更關乎到內政。自己剛剛登基,之前雖然頗得民心,威望不錯,但那時候是秦王,現在是皇帝。此戰勝敗直接關係到皇帝的威信,關乎到後面中興大宋的開局,故而只能勝,不許敗。
壓力不小啊!
騎著小白龍,走在前往大名府的路上,趙昭長嘆一聲。
想起那曰離開之時,垂暮之年的楊文廣嚎啕大哭的情景,趙昭心裡就有些不是滋味。當時答應過他,一定會收復燕雲,為楊業雪恥。楊家將乃大宋功臣世家,雖然比不上演義傳說中那麼厲害,卻也是一門忠烈。
楊文廣的執著,何嘗不是大宋的執著,劍指燕雲,這是對一個老將軍的承諾,實際上更是對大宋百年期盼的承諾。
看著座下的小白龍,趙昭心中升起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這匹馬是耶律浚送給自己的,當年他可能料到會有今曰的局面?而今騎著這匹馬與他戰場對決,又會是怎樣一番較量?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場面,宋遼兩國的君主都很年輕,都登基不久。都打贏了一場戰爭,都平定了一場叛亂,也都胸懷大志,欲做雄才偉略的君主。
但他們之間註定只能有一個人能成功,便取決於這場對決的結果!
趙昭已經做好準備,欲一雪百年恥。
耶律浚,你準備好了嗎?(未完待續。)
第七〇六章 瓦橋關
耶律浚如今駐蹕幽州,也就是遼國人所謂的南/京,親自督戰!
此番他調動了二十萬大軍,快速南下,就是想要趁著宋朝內亂的時候,快速進攻,一舉突破河北路的防線。然後好好的對付趙昭,蠶食宋朝。
那個可惡的宋朝人,六年前在遼東,他竟然幹出了那樣卑鄙的事情。
這些天,只要一閉上眼,耶律浚腦海中就會泛起這個可怕的念頭,讓他深受折磨。
他沒有責怪母親蕭觀音,他不能不孝。但卻不能無法面對,故而只好離開上京,索姓不見面。
所有的怨氣與仇恨都被他撒到了宋朝人身上,指向趙昭。
大軍對宋朝邊界發起進攻已經半個多月了,原以為突如其來,以遼國鐵騎的精銳和兇悍,一定能夠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