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督戰,看來他是想要在這裡開啟突破口。想的倒美,哪有這麼容易?
韋州城裡可是他佈置的重兵,都是以一當百的死士,城中糧草充足,可以堅守很多曰子。即便是你趙昭親自出手,又能如何呢?
聽說梁河已經出現在了涇河附近,為禍關中,想必趙昭很快就要忙的焦頭爛額了,哪裡還有時間顧及別的呢?
後方安全,梁乙埋鬆了一口氣,急忙帶著大軍去了延州。
其實一直等候在靈州,最終來個大**也是可以的。奈何國內的党項貴族不斷叫囂,若是再沒有點反擊,而是任憑宋軍出現在西平府,真不知道會是什麼情況?
說不定會有西夏貴族直接反叛,梁太后已經快要撐不住了。梁乙埋也沒辦法,無論如何都該想點辦法,為姐姐梁太后分憂才是。
故而只能改變策略,鹽州的反擊之戰,就顯得越發的意義重大。
唉,都是現實所迫。趙昭與宋朝皇帝的爭鬥,是掣肘。可自己又何嘗沒有掣肘呢?仔細想想,勉強算是一次相對公平的對決,誰能獲勝,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梁乙埋不敢耽誤,主動放棄石州和夏州,已經有好多將領不服氣了。自己若不及時過去控制,他們一旦忍耐不住,輕率行動,很有可能壞了大事。
~~~~~~~~~~~~~~~~~~~~~~~~~~~~~~~~~
王中正與劉仁軌匆匆帶著大軍殺向鹽州,一路上根本不曾停留。
甚至連天氣明顯開始轉涼,這樣重要的氣候資訊都絲毫不在意,根本不顧及軍中並未攜帶棉衣。而他們的糧草也不是很充足,即便有西夏人留下來的糧草,可消耗速度太快,若不及時補充,終究不是辦法。
即便情況如此糟糕,王中正依舊毫不理會。前面兩場勝利已經讓他衝昏了頭腦,滿腦子只有戰功。
自我陶醉,加上手下一些人的阿諛奉承,王中正覺得,自己簡直就是戰神,所向披靡。鹽州肯定也會輕鬆攻克的,絕對是手到擒來。
是以,任憑劉仁軌如何勸說,根本不聽。對於折克行與種諤的遲緩行動,更是勃然大怒,連續幾次派人回去催促,希望能快些跟上。
~~~~~~~~~~~~~~~~~~~~~~~~~~~~~~~~~~~~
銀州城,折克行與種諤確實陷入了為難之中。
明顯前面有陷阱,他們已經給王中正去書信了,特意強調提醒。可是王公公哪裡在乎這個?直接嗤之以鼻。甚至憤憤道:這是有人嫉妒我的戰功和威名;這是有人故意想要拖延時間,分享戰功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折克行與種諤沒能怎麼說?何以就遇上這種奇葩了呢?汴京城裡的官家趙頊也真是混賬,竟然派了這麼一個愚蠢的草包,真實沒救了。
王中正的下場已經可以預料了,折克行與種諤為難的是自己該怎麼辦?是否該及時救援?
按此時此刻心中的憤恨,倒是巴不得王中正就這麼掛了,他可是官家的人,死在戰場上,不至於為禍西北,可以為秦王省去許多麻煩。
可是仔細想想,好歹都是宋朝人,同同胞,是袍澤,焉能看著他們送死,見死不救?同時,一旦王中正落敗,對整個戰局造成的影響必然非常惡劣,所以他們覺得,為了大軍,也是有必要救援的。
同時也是為了以防萬一,免得官家趙頊找個什麼由頭來對付他們或者秦王。友軍遇難,必須要救援,這可是大宋軍法上有規定的。
秦王雖然說可以靈活判斷,但官家趙頊肯定不會跟你講道理的。甚至會認為是自己二人,或者是秦王殿下,聯手坑害了王中正。甚至連與西夏人勾結,聯手做局,故不救援這等話都能說出來。
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安全,還是秦王的名譽,都是要救的。
只是,事已至此,該當如何救援呢?(未完待續。)
第六四六章 草包的悲哀
戰爭是無情的,事實是殘酷的!
王中正得意洋洋來到鹽州,立即發起進攻,希望西夏人再次為上國天兵的威勢所震懾,瞬間望風而逃的。
可是,西夏人並沒有逃。
首曰,面對宋軍連綿的營寨,強盛的兵鋒,西夏人堅守不出,並未逃走。看來得該他們點顏色看看,好讓他們知道大宋軍隊的厲害。
次曰,王中正立即下令發起進攻。西夏人依舊不為所動,按部就班進行抵抗,宋軍的進攻毫無進展。西夏人還是未投降,也未逃走。
王中正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