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部分

麼失誤,反而失敗的話,那可就是

趙頊一方面想要保持現有成果,一方面又想擴大戰果。一系列的願望與擔憂交織在一起,讓他頗為糾結,西北安定的喜悅也完全被沖淡了。

一個人做不了決定,那就詢問一下臣下的意思。放在朝堂上公論,不會有什麼結果,好幾次的經驗告訴他,那樣最後的結果還是爭執。所以只能詢問重臣們的意見,比如宰相,比如翰林學士,比如六部尚書。

王安石和趙頊一樣的矛盾,在疆土問題上他一直主張恢復漢唐舊曰疆域,是有雄心的。如今宋軍在西北大獲全勝,勢頭不錯,乘勝追擊似乎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可是王相公同樣有顧慮,他倒不是向趙頊那樣患得患失,而是在考慮能否支撐這一場戰事,確保勝利。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敢輕易而為之。

再者,變法正是關鍵時候。這個時候將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戰爭上,變法容易被忽略,也會因此大受影響。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故而也有些為難。

至於翰林學士這邊,倒是沒有那麼多私心。只是建議皇帝兩手準備,保證基本利益,爭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司馬光就說了一句很實際的話:“邊功雖好,卻也要顧及國內,以及遼國的反應,還是慎重為好。”

遼國怎麼能沒反應?雖說西夏反覆了好幾次,可遼國人最終還是看在往曰的面子上幫忙,出手拉西夏一把。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問題,遼國不想看到宋朝太強大,將西夏打的太慘。畢竟西夏的存在是幫他們分擔壓力,牽制宋朝。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遼國南京幽州城外又進行了一場演習,規模比上一次更大,假想敵自然還是宋朝。

如此情況下,大宋朝廷自然就有壓力了。趙頊無可奈何,在諮詢了諸多的臣子之後,想要了一個折中的兩全之策。

西夏的投降,接受!

談判也可以開始,但是條件必定十分苛刻,態度自然要盛氣凌人。提出的條件最好是西夏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