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河的事情上又起波瀾?官員們吵架是必然的,什麼事情到了最後,都是要自己表態的,此事又該是如何態度呢?
即便是韓俊等人有罪,是否罪當伏誅呢?伏誅的方式也太過慘烈,朝中的大臣,以及大名府的那位韓相公,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嗎?他們會作何反應?
安撫他們?該怎麼安撫,人已經被林昭給殺了,如何能輕易安撫?再者,他們本身有錯在先,若是加以安撫,豈非一切謀劃盡數付之東流?也有違道德大義,似乎也不大妥當。
懲戒林昭?似乎也說不過去,畢竟林昭是有功的,並且並未觸犯朝廷法度。該以什麼樣的罪名去懲戒他?可是他的方式也確實前欠考慮。
唉!
此事到底該如何處置呢?自己該是什麼立場?若是沒有一點主意,上朝堂之後就會被大臣們牽著鼻子走。
你們可是給朕出了個難題啊!一時間,趙頊好生為難!
第四八九章 見縫插針
果不其然,博州發生的兩件事就如同是兩顆深水炸彈,立即在大宋朝引起了軒然大波。並且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使得這場波瀾別開生面,大有驚人之勢。
本該是對韓俊等人膽大妄為,決堤害死三千多人進行聲討的。可是因為林昭的一個舉動,立即使得朝野上下,甚至是民間百姓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
亂馬踩踏,屍骨無存!
大家關注的是這裡,林昭在博州的行為起了爭議。不,至少在最開始的階段,可以說是一邊倒的聲討!
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其行為本身過於極端,與大宋朝比較平和的氛圍相比,有些太突兀。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殘暴,慘不忍睹,尤其是從事過軍方職務官員們完全可以清晰想象。林昭如此舉動,他們難以接受!
思想和認知衝突實在是太過強烈了!大宋的衛道士們總覺得,如此殘暴的手段應該是暴秦時代,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才有的,與大宋朝的文明仁義格格不入!
其次便是有人出面進行反擊,死在馬蹄下的人不少, 大都是權貴之後,這些人在汴京都有極為深厚的底蘊。彼此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有的則是親友在朝為官,他們豈能眼睜睜看著親族就這麼被害了,而無動於衷?
這些人首先便會跳出來反對,彈劾林昭的奏疏是一封接著一封,有的人則是直接在朝堂上提出來。當然了,理由就比較冠冕堂皇了,什麼上天有好生之德,罪不至死云云,並且引經據典。
一時間聲勢浩大,使得事情進一步的發酵。當然了,其中本身也有一些不相關的大臣出面,他們是覺得林昭的行為很不妥當,故而出言反駁。故而使得這股洪流曰益壯大,漸漸有波濤洶湧之勢!
再者便是有人推波助瀾,第一個便是韓相公。朝堂上大規模的彈劾是必然的,韓琦早有預見,故而早就做好了準備。而今他涉事其中,並不太方便出面,否則之前的檢舉與請罪便成了故作姿態,口是心非了,效果會大打折扣的。更不能被人說成是公報私仇,給人攻訐的機會。
所以韓相公做的比較隱秘,做了十多年的宰相,在朝中的門生故吏可是不少,只要暗中打個招呼,很多人便可以不著痕跡地為他幫忙。只要對林昭的彈劾一起頭,他便立即推波助瀾,要讓奏疏和輿論淹死林昭,至少要先淹個半死!
如果只是這樣,情況也不會太嚴峻。可是推波助瀾的可不只是韓相公之人,呂惠卿與王雱也參與其中。
“吉甫兄,此番林昭在博州狂妄自大,做出這等殘暴之事,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都怨聲載道,多為憤慨。”
王雱得知訊息的時候便笑了,原以為林昭去了河北路,會是狗咬狗的狀況。林昭和韓琦,這兩個人他都不喜歡。當年王安石要拜相,韓琦卻對皇帝趙頊說,王安石只可以做個翰林學士,做個顧問謀士一類的人物,剛愎自用的他並不是為宰輔大臣,主持政務。
就這一句話,差點斷送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路。幸好趙頊堅持,並且對變法寄予厚望,才虛驚一場。王安石或許沒在意,可是王雱心裡卻記恨上了,讓林昭去禍害一下韓相公,看他們相互鬥爭,王雱自然樂意。
至於結果,在王雱看來,林昭應該不是韓琦的對手。畢竟韓琦老而彌堅,老謀深算,根基很深。可是沒想到,林昭竟然讓韓相公吃癟了。運氣使然,若非韓琦有那麼一個愚蠢的侄子,何至於如此?
王雱固執地這麼認為!
本來要失望的時候,卻突然出了這樣的事情!亂碼踩踏,林昭還真想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