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卻是鞭長莫及。除非是西夏國主願意聽從聖旨,將其斬殺。
問題是西夏能乖乖執行嗎?而今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可能。趙頊只覺得顏面大失,隨即下旨將李復圭的親族,已經相關人等全部下獄,依法論罪。如此洩憤,或許心中會好受一點。
原以為西北就這麼風平浪靜了,至少暫時安定了,可惜事與願違,不過月餘之後,西北再次風雲突變。
熙寧四年初,西夏再次對宋朝西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入侵!
彼時,寒冬已經漸漸過去,氣候已經容許大規模的軍事對戰。西夏人沒有放棄這個好機會,立即調兵遣將。
這一次,因為有李復圭協助的緣故,他們對宋軍在西北的軍事防禦部署一目瞭然,進攻自然就事半功倍。
這場本該發生在熙寧三年的戰爭,因為林昭和李復圭之間的糾葛,從而延遲了幾個月。而今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西夏大人一路更是勢如破竹,勢不可擋,本就不太平的西北再次動盪不安(未完待續。)
第三四三章 不謀而合
西夏這次是鐵了心了,李復圭突然對他們發起進攻的原因,他們並不知曉。即便是李復圭本人現在就在西夏,他們也無心去打聽,這已經不重要了。
有些事情,一旦造成了上傷害,是無法挽回了。
對於西夏而言,宋軍的進攻已經讓他們惱羞成怒了。畢竟他們才剛剛向宋朝稱臣,向宋朝稱臣,請求冊封。宋朝這邊剛剛答應,並且開放榷場互市貿易,不過數曰之後,便突然發起進攻。
雖說沒有對西夏造成什麼太過嚴重的損失,可讓西夏大失顏面。尤其是因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後果,使得西夏同時得罪了宋朝和遼國兩個強大的宗主國,夾在中間無疑有些尷尬。
不止如此,就連西夏控制和影響下的那些小國也開始動盪,使得西夏的局勢很不妙。如此形式下,不管是為了什麼,對宋朝開戰是必須的。一方面可以顯示西夏的實力,挽回顏面,同時也是對周邊國家的威懾與示威。
同時,內政上的考慮也很重要。梁太后好不容易平息了党項貴族對梁乙埋的不滿,對於權力的掌控並不牢固。為了防止內部再生波瀾,出兵開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符合了那些党項貴族,尤其是軍方的利益訴求,透過對外戰爭緩和內部矛盾。讓眾人將注意力轉向宋朝的同時,也可以在戰爭過程中逐漸握緊權力,擴大影響。
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同時梁太后也試圖以這種方式**不滿,挽回顏面。
莫名其妙的傳言,讓她的處境很尷尬,甚至連兒子都頗有微詞,梁太后甚為無奈。
做女人難,做守寡的女人更難,做手握大權的守寡女人最難。
一個柔弱的女子,想要在虎狼環伺的西夏站穩實屬不易,還能夠如目前這般如魚得水,更加不容易,梁太后的也算得上是女中豪傑了。
這次出兵宋朝便可見她的魄力,梁太后的想法很簡單,想要藉此機會找回面子。打壓宋朝,從而謀求更大的利益。
有李復圭這樣的嚮導在,西夏對於宋軍在邊境上的一系列部署都瞭如指掌。故而有針對姓的發起進攻,效果非常不錯。從一開始,西夏便有勢如破竹的意思,初期成果非常不錯。梁太后也因此信心滿滿
數百年來,西夏人已經習慣成自然地意識到一個事實,他們覺得宋朝人懼怕自己。所以只要不太過分,宋朝絕對會息事寧人了的。
事情果然如此嗎?果真會按照梁太后預料的那般發展嗎?
訊息傳到汴京城,皇帝趙頊勃然大怒,生氣歸生氣,事情該如何解決才是最重要的。
隨即此事被擺上朝堂,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宋時期,皇帝的權力沒有那麼大,如此重大的事情無法自己決斷。何況趙頊也沒有那個魄力,涉及到戰爭想要乾綱獨斷,是需要考慮風險和責任,哪個皇帝敢拿自己的江山社稷開玩笑?何況趙頊太過年輕,肩膀還有些稚嫩。
也許以前,他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許敢於做出什麼決定。可是在林昭一案上,他的表現實在不好,雖說最後巧妙的遮掩過去,但是朝中大臣卻多少都聽說了一些事情。威望受損的情況下,趙頊不得已低調了許多。
還是聽聽群臣的意見,如此才可以更好的聖裁。
可有時候聽群臣意見也是個麻煩事,事情剛一擺出來,大臣們便立即分成兩派。
主戰派和主和派,一如既往的的局面。
主戰派的意思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