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大的功勞,賞賜是必然的。
趙頊興奮之下,立即下詔冊封林昭為鄭國公,此戰有功之臣都予以將領。景思立英勇死戰的訊息傳開,成為敬佩和學習的榜樣。趙頊特意派遣御醫前往河州為其診治,冊封為忠勇伯,其母也獲封三品誥命。因為兒子不在身邊無人照顧,還特意下旨讓地方官好生侍奉。
封賞之後,功臣們卻不能馬上回汴京,因為趙頊還有更為遠大的構想。趁此機會,一鼓作氣,拿下河湟。
至於主帥人選,林昭自然是首選。
忠心耿耿,治軍有方,能大勝仗,為朝廷開疆拓土,這樣的將領自然要委以重任。本來趙頊有意讓王韶前往幫忙的,只是王韶這時候去身份難免有些尷尬。畢竟林昭的功勞更卓著,現在軍中威望又高,深得將士們愛戴。
王韶本來地職位在林昭之上,如今返回去算什麼?在林昭之上,肯定是不行的,林昭或許不會說什麼,但將士們未必答應。若是屈居之下,難免有些尷尬,王韶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直接委婉表示不去。
他相信以林昭的實力,以及目前軍中將領的能力,完成這個目標不是很難,是可以成功的。同時王老夫人的病情進一步加重,王韶身為兒子,自然要盡孝膝前,也不方便離開。
趙頊思來想去,也就不好強迫王韶前往,至於其他人不瞭解那邊的情況,去了兩眼一抹黑,幫不上忙,說不定還會幫倒忙。如今林昭身上承載了他太多的希望,不希望受到任何人的影響。
西北不斷傳來的好訊息,以及林昭謙遜謹慎的行為,贏得了趙頊的好感。一貫多疑的他竟然也要堅持一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決定將熙河前線的指揮權完全交給林昭,當然了,前提是他能給自己交上來一份滿意的答卷。
趙頊隨機下旨,西北官員與駐軍全都需要配合林昭行動。可偏不巧,就在這個當口,新任的陝西路宣撫使王圭竟然上書**林昭,說他在前線跋扈專權,擅殺將領,竟然不請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