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反覆商量。宿營後,鄧小平以陳、鄧名義草擬電文上報軍委,又提出三個新方案。其第二方案為:如邱清泉已縮徐州,劉汝明在楊山、黃口,孫元良在宿縣南北,我則以“以3 、廣兩縱及趙健民部割斷徐州與劉汝明聯絡,並積極由西向南攻擊徐州”,“我以一個縱隊以上兵力攻佔宿縣、徐州中間地區,並由南向北攻擊徐州”,“主力位於鐵路西側,吸引孫兵團北援所部殲滅之”。
果然不出陳毅、鄧小平所料,第二天即11月3 日,孫元良兵團到宿縣,劉汝明兵團放棄商丘,邱清泉兵團亦移至徐州附近。
這一天,劉伯承在豫西召集中野部分高階將領分析敵情。面對戰場上形勢的急劇演變,劉伯承拿著鉛筆,一邊輕輕敲打著牆上的地圖,一邊闡述他對徐州戰場前途的估計。會議結束後,他和副政委鄧子恢、參謀長李達反覆磋商之後,將他們的戰略意圖擬定電文,上報中央軍委,並告陳、鄧,提出了陳鄧主力應力求首先截斷徐宿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元良、會攻徐州之形勢的建議。
電報說:“蔣匪重兵守徐州,其補線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斷,故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今日已全到),邱清泉、劉汝明兩敵亦有如陳鄧所料之趨勢。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力求首先截徐、宿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重點之西南要線斬斷敵人中樞方法收效極大。蓋如此,則不僅孫兵團可能北援,便於我在運動中給予殲擊,即邱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其東援之壓力,對整個戰役幫助較大。請陳鄧切實考慮,機動行事。”
陳毅、鄧小平當天正在拓城西北的劉樓,深夜進到毫縣。5 日,接毛澤東電示:“第一方案你們到永城後不停留,繼續東進,完成對宿縣的包圍,然後看情況,好打則殲滅之,如敵援甚快不好打,則打援敵。”
當天,陳、鄧指揮中野主動進入商丘東南地區,發現國民黨第四綏靖區部隊停留在商丘及馬牧集地區,陳、鄧當即決定舉汴(開封)徐(州)段作戰,先殲該敵,吸引邱兵團西援,配合華野作戰。
11月8 日9 時半,粟裕、陳士紙張震致電譚震林、王建安等,並報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華東局。電報說:據各部近日獲俘供稱:敵有南撤企圖。黃兵團及第44軍已撤新安鎮及其以西,並有續向運西撤退模樣。我們除令各部以猛烈動作迅速截殲,並令蘇北第11縱迅北插趙墩,務使黃兵團不能透過運西外。請譚、王即令第7 、10、13縱迅速、全力南下鐵道線,使敵無法西撤,並建議豫皖蘇部隊迅速破擊徐蚌路。
當天申時(15-17時)粟、陳、張致電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報告了圍殲黃兵團的最新部署:第10、7 、13縱迅速向鐵路挺進;蘇北第u 縱、江淮獨立旅主力由運河西岸協同第4 、8 縱首先奪取運河鐵橋,爾後轉兵向西,協同由運河南下的第10、7 、13縱南北夾擊趙墩、曹八集地區的國民黨第門兵團,並以一部控制窯灣、宿遷段運河,防堵黃兵團西竄;第8 縱首先集中兵力襲殲運河車站、炮車地區守敵,控制該段兩側運河與沂河之間地區,部署阻擊東援之第13兵團及可能西撤之第7 兵團。集中第1 、6 、魯中縱隊首先圍殲楊家集、瓦窯地區之第100 軍。第9 縱圍殲新安鎮之敵。蘇北兵團主力(王張第u 縱在內)即由阿湖、高流挺進新安鎮西南之龍泉河、大小衝子、堰頭鎮地區,切斷黃匪向西南退路,爾後協同第1 、6 、9 、魯中縱隊,分批聚殲黃兵團於新安、瓦窯、馬圩、堰頭、龍泉溝之間地區。
中央軍委批准了粟裕的計劃。11月9 日16時,毛澤東起草致陳毅、鄧小平、粟裕、陳士渠、張震並告譚震林、王建安電,明確告之:徐州敵有總退卻模樣,你們按照敵要總退卻的估計,迅速部署截斷敵退路,以利圍殲是正確的。
毛澤東要求,陳毅、鄧小平“直接指揮各部,包括1 、3 、4 、9 縱,應直出宿縣,截斷宿蚌路,4 縱不應在黃口附近打邱清泉,而應迅速攻宿縣,1 縱在解決181 師後,應立即去宿縣。華野3 、廣兩縱的任務是對付邱清泉,但應位於蕭縣地區從南面向黃口、徐州線攻擊,以便與宿縣我軍聯結。如敵向南總退卻時,則集中六個縱隊殲滅之”。
“粟陳張先令譚王集中7 、10、13縱及由南向北之11縱,以全力向李彌兵團攻擊,用迅速手段殲滅該兵團的全部或大部,控制並截斷徐州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鐵路,運東主力則殲滅黃兵團。”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