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8部分

用自己地學識去保全天下呢?”

龐德公笑了,他回答也很有意思:“有一種叫鴻鵠地鳥,築巢於高林之上,這樣他到晚上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棲息;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掘穴於深淵之下,衛隊就是黃昏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地方來休息。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保全天下這樣的大事,還是留給您這樣的豪傑吧。”

劉表不甘心就此離開,於又接著問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種在田間,卻不肯做官領取俸祿,那麼,等到您百年之後,您準備用什麼留給子孫呢?”

龐德公撫須笑,“當官的人都把危險留給子孫,我卻把躬耕苦讀、樂業留給他們。只是所留下的東西不同罷了,不能說我沒有留下什麼東西。”

劉表見勸不他,只好就此離去。龐德公也不再繼續擺樣子留在原地幹農活,連忙將這些話語整理成詞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書寫下來,擺在自己的客廳裡,讓來訪計程車子都能夠看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龐德公德高望重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司馬徽的水平就差點,他不擅長給自己造勢,只知道和宋忠專心治學,倡導務實的學風,在當時雖然頗具影響,卻比不上龐德公的名聲大。不過司馬徽也有一個強項,他擅長給別人造勢,號稱“清雅而有知人鑑”,再加上龐德公還友情贊助他“水鏡”稱號,於是時人稱他為水鏡先生。

在這樣兩位名師的指導教育下,葛亮的學識突飛猛進,也得到了自己老師的器重和充分肯定:龐德公稱他為“臥龍”,司馬徽稱他為“俊傑”。不過有了名師並不能夠自滿,諸葛亮還要尋求良友,當時全國各流落到襄陽的學士數以千計,諸葛亮雖然沒有過多接觸,但是為了瞭解全國各地的局,他接觸的人也為數不少。

從這些人中,諸葛亮找到了自己的知,有屢聞得失的諍友,有遠見啟慧的益友,有處茲不惑的賢友。正是這些人成全了諸葛亮,讓他視野進一步開廣,學識進一步提高,讓他精通儒、道、墨、法、老諸子百家,從這些學說中吸取營養,領會各家學說的精神實質,兼併收。這樣以來,他師古而不拘泥於古,遵從而不盲從,相信而不密信,經世致用,不讀死書,終於學識大成。

就這樣,諸葛亮在隆重躬耕苦讀,他的這種生活不是看破紅塵的隱居,不是去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逸士生活。他沒有那份超然,也沒有那份浪漫,更沒有那份悠閒。他只是為自己尋求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避開了塵世的干擾,遠離了都市的喧囂,躲避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潛心鑽研學問,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積蓄只是與本領。

而隆中正是他選定的地方,此處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坦,林不大而茂盛,正是讀書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此處距離襄陽城僅僅二十里地,走出山林不遠便是穿襄陽城而過的漢水,出門訪友非常便利,所以諸葛亮就此“隱居”,等待著自己的機遇,也在不停地為自己創造著機遇。

第五卷 北方風雲 第二章 衣帶詔?!(上)

曹操、曹聯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的時候,袁紹派出盡千難萬險,終於來到了荊州。他是代表袁紹向劉表來求助的,希望表能夠在曹操背後起兵,一起討伐曹軍。不過劉表雖然口頭上答應了袁紹的請求,但是卻始終沒有做出任何行動,當然他也不願意資助曹操糧草,只想著能夠讓荊州抽身世外,靜待天下之變。

其實,劉表也是有苦衷的,曹操對他並不是沒有防範。早在官渡之戰尚未開打的時候,曹操就派出曹仁和蔡陽等屯守於潁川、葉縣及其西南一帶地區,保障部隊側背的安全,防止劉表等軍的進襲。這一支曹軍並不是待著這些地方不動彈,而是依靠河流山丘構建了一層層的防線,劉表曾經和軍中大將商議,不付出四萬人的傷亡根本就不可能打破敵人的防線。

四萬人的傷亡,想想劉表的背就開始痛了。自從佔據荊州以來,他勵精圖治,將荊州治理成漢末淨土,可惜勞累過度,弓腰駝背不說,背上還起了數個大膿包,請來無數名醫,全都束手無策。什麼萬丈雄心全都被這怪病折騰消散了,他只想安安靜靜過日子而已。

不過他這種擁兵自重的態度過去還湊合,能夠避免與接壤的勢力起爭端,現在就有些個不合時宜了。諸葛亮曾經在劉表召集的軍政探討會上發言,向他鄭重地指出失誤,劉表雖然點頭稱是,實際上卻不以為然。

他對夫人蔡氏說道:“你那個外甥女找的這個夫婿還是太年輕啊,剛剛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還評論時政,他以為指點江山這麼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