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樁案子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宮案”本身。因為:
其一,“明宮三案”影響朝廷決策。“三案”將朝廷注意力吸引到宮廷鬥爭。《明史?后妃傳》記載:“群臣爭言立儲事,章奏累數千百,皆指斥宮闈,攻擊執政。”因之,朝廷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國家大政、要政上,諸如關外的遼事等,致使許多重大問題或束之高閣,或拖而不決,或決策草率,或決而不行。
其二,“明宮三案”加速宦官專權。《明史紀事本末》記載:“魏忠賢殺人則借三案,群小求富貴則借三案。”明末宦官魏忠賢專權,閹黨跋扈,使本來腐敗、黑暗的明末統治更加腐敗、更加黑暗。
其三,“明宮三案”成為黨爭題目。明朝後期,有東林黨、浙黨、楚黨、宣黨、齊黨等等,這些黨與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黨不同,他們沒有綱領,沒有組織,是一些學人、官員組成的一個鬆散的群體。“明宮三案”就成為黨爭的題目,比如說李可灼進紅丸這件事情,方從哲他們說李可灼沒有罪,他給皇帝治病應當賞銀;東林黨人則說,泰昌帝的死主要就因為吃紅丸,李可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面要講到的熊廷弼,他的三上三下、傳首九邊,都同朝廷黨爭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明朝廷“宮廷三案”鬧得烏煙瘴氣之時,正是努爾哈赤建元、興兵——下撫順、清河,薩爾滸大戰,又連下開原、鐵嶺的時期。努爾哈赤看準了時機,繼續嚮明朝遼東重鎮瀋陽與遼東首府遼陽發動進攻。
第二十五講
崇禎登極
正當魏忠賢權力達到頂峰、袁崇煥命運陷於低谷的時候,朝廷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局,這就是天啟病故,崇禎繼位。這個重大朝廷變局,不僅給魏忠賢的命運帶來滅頂之災,而且給袁崇煥的事業帶來新的轉機。
本講分作三個題目:一、天啟病故;二、崇禎繼位;三、中興之夢。一、天啟病故
天啟皇帝朱由校16歲登極,做了七年皇帝,於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在紫禁城乾清宮死去,年僅23歲。他一生的所為,很像木匠,不像皇帝。天啟皇帝之死,對明朝、對後金都是重大的政治事件。
明熹宗的德陵
那麼,天啟皇帝為什麼會在23歲就過早地死去呢?關於天啟帝的死因,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說是落水受驚嚇後得病而死。我在前面曾經講過,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端午節,天啟帝在西苑(今中南海、北海)乘龍舟划船,突然風起船翻,兩名太監溺水而死,天啟皇帝雖被太監們救出,逃過一場滅頂之災,卻嗆了水,受了驚,因此患病,使他原本病弱的身體更加衰弱。
一說是因生活荒**無度而死。明朝皇帝有許多荒唐的故事。如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乾清宮柱壁懸掛奇巧宮燈,宮人太監縱情歡樂。宮中屋簷氈氁裡包裹火藥,突發大火,乾清宮一片火海。這時,正德帝正往豹房去玩的路上,回頭望見皇宮光焰燭天,戲謂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煙火也!”(《日下舊聞考》卷三四)乾清宮殿,化為灰燼。
第二十五講崇禎登極|白石“大明天子之寶”
天啟帝同樣是荒**無度,他迷戀木工活兒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對國家大政卻毫不關心,正因如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才得以把持權柄。這裡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乾清宮月臺前丹陛下開闢一個東西通道,俗稱“老虎洞”,至今儲存完好。洞為拱形,高1。8米,寬1。1米,用石頭砌成,兩側有門,可通往來。《天啟宮詞注》記載:“帝(天啟)嘗於月夕,率內侍賭迷藏,潛匿其內。”陳悰詩云:“石樑深處夜迷藏,霧露溟濛護月光。捉得御衣旋放手,名花飛出袖中香。”清朝大學士于敏中等評論道:“宮前丹陛下洞道,蓋侍從之人,藉以左右往來者。而明之末葉,乃用為嬉娛之地。其興居無節,政令不修,甚矣!國祚豈能久乎!”就是說,那個老虎洞本來是為了方便宮內侍從透過的,後來竟然也成為天啟皇帝胡鬧的地方。作為一國君主,如此嬉遊無度,不能自重,自然是自戕身體,自短國祚。
總之,天啟帝在位這七年,更像個木匠,像個頑童,而不像個皇帝。他死之後皇位怎麼辦?按照明帝的家法,應當是父死子繼。天啟皇帝有三個兒子:
皇長子朱慈然,因早產而夭殤。關於這個皇子的生母有不同的說法,《明史?諸王傳》說“不詳其所生母”;《明史?后妃傳》卻說:“(天啟)三年,後有娠,客、魏盡逐宮人異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損元子。”“元子”就是皇長子。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