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來,則開啟另一“錦囊”,可敵軍總是不按趙光義的錦囊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孫子云:“能因敵而制勝者,謂之神。”“將從中御”捆住了將帥的手腳,讓將領根本沒機會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隨機應變能力。很早就有人對此提出過抗議:就算是才能平庸的將領都不願意接受這樣的遙控,有出眾軍事才能的大將自然更不用說了。

但這制度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靖康年間依然如此。

“如此作戰方式,亙古未有,如何能應對遼、西夏、金等國快速機動的攻擊?”虞允文苦笑著對王晨大發感慨,“這也是我大宋一百多年以來,對外戰爭沒取得什麼大的勝蹟的最重要原因。馳援太原之戰沒有一次成功,反而損兵折將幾十萬,根本原因除了軍隊戰力低下外,還有剛才說的這些原因。”

“唔,這一點某完全認同!”王晨神情嚴肅地點點頭,他實在想不通宋朝的皇帝為何都會這副樣子,完全將軍國大事當兒戲。古代時候,交通、通訊不發達,完全不能實時傳達戰場的情況,前方將帥如想改變作戰計劃,必須以快馬急遞軍情奏報,然後等皇帝回覆。這一往返,戰局早已發生了變化。

用一句俗語來說,那就是黃花菜都涼了,這樣的情況如何發生在他穿越之前那交通、資訊傳遞手段非常發達的時代還可以說說,在宋朝,軍事指揮制度這樣,能打勝仗,那是奇蹟了。

即便退一萬步講,要“將從中御”,皇帝還必須是軍事家,不然如何指揮作戰?但宋朝除開國皇帝趙匡胤外,還沒有哪一個皇帝和軍事家粘得上邊,更不要說到了靖康時候。趙桓生於皇家,長在深宮,毫無指揮才能和作戰經驗可言。他要指揮作戰,只能聽宰執大臣們的意見,而此時在京的宰執大臣都是文臣。皇帝和宰執們一來不知兵法,二來不瞭解戰場實際情況,純粹是瞎指揮。

宋軍在這些不懂軍事的文臣指揮下,不許武將自由發揮,安能打勝仗?

其實王晨對他穿越之前大宋與金國之間的戰事並不是很清楚,許多戰事只是聽到一些大概,沒什麼人和他細講這些。他沒想到虞允文了解這麼多,說起來頭頭是道。

“朝廷兩次派大軍救援太原之戰,都採取分兵突擊之策,兩次都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帝和宰執在指揮、協調各路軍馬,結果就是兩次都沒能做到步調一致,兩次都被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說到這裡時候,虞允文已經非常激動了,一張俊臉都因激動而變得通紅,說話間手舞足蹈起來,“這兩次救援太遠失敗,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大宋的統軍制度之禍,皇帝和朝中宰執們過多幹預之故。各統兵將領必須聽從朝廷的指揮,根本協同不起來,最終被金軍各個擊破。”

靖康元年二月時候,种師中率兵渡過黃河之後,發現完顏宗翰只留下副將圍困太原,他自己則率兵南下,已經抵達澤州,种師中馬上上奏朝廷,建議出其不意,自邢、相出上黨,從側後襲擊完顏宗翰,但宋廷認為他的建議不能取得成功而沒有答應。等完顏宗望率軍率師北還之後,种師中被迫撤軍。

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組織軍隊救援太原,种師中率兵從河北井陘進入山西平定軍,很快就收復了壽陽、榆次,但由於姚古、張灝的部都沒跟上來,失去策應的种師中為了避免孤軍深入,就率部屯駐在真定。而此時金軍統帥完顏宗翰正在雲中避暑,他讓士卒就近放牧。宋朝的細作發現了這一情況,誤以為完顏宗翰準備撤軍,馬上止報了朝廷,樞密院知事許翰誤聽諜報而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种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

种師中接到命令之後,十分傷心,不敢抗命,留下輜重糧草,連賞犒之物都沒帶,就帶領部隊輕裝出發。同時寫信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

种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里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部將黃友發現情況不對,金軍大軍雲集,立即將情況報告种師中,要求火速移軍,但种師中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繼續前行的宋軍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种師中率領宋軍拼命死戰,取得了五戰三勝的戰果,苦苦前行,到了榆次,離太原只有百里的距離了。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報稱金軍主帥完顏宗翰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种師中部會師。

在金軍的猛烈攻擊下,种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

此時士兵已經飢餓難忍,疲憊不堪了,金兵探知种師中軍中情況之後,再次發動猛攻。

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再也頂不住了,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