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拜訪時候的咄咄逼人讓王晨有點失望。也有失落,但最後李綱離去時候,他放了大半的心。這是位耿直的老人,裝在心中最重的還是國家與朝廷,即使李綱因為這些對他有成見,他也不去計較。
隨後幾天內,王晨主動找李綱,再討論一些早就有過討論,但並未全面實施的政改計劃,還有將他更多的打算也說給了李綱聽。李綱在苦思冥想了幾天後。心思也終於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基本拋卻了對王晨的成見,在言語及實際行動上,表示了對王晨的支援。
大宋的朝綱很快為之改變。
第一項重大地朝政改革措施很快就出來,那就是。對武將歧視性的制度被廢除,有才能的武將,可以與文臣一樣,出任朝中任何職務。這項改革措施是王晨聯合李綱及宰執大臣秦檜、折彥質、張浚、趙開,頂著朝中許多大臣的反對而推行的。這是徹底改變祖制的措施,雖然此前已經有端倪要推行改革,但真正提交朝會商議的時候,還是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
但最終這項措施還是在朝議時候透過,並開始施行。
與之相配套的軍制改革,也就此開始施行。
暫時以樞密院為大宋的最高軍事機關,大宋朝廷所掌握的軍隊,皇帝透過樞密院掌領。樞密院掌管全國禁軍、廂軍的軍籍、軍官選拔、軍訓講武、邊防、情報、武器製造、馬政等事務,全國軍隊之徵討、鎮戍、訓練事宜,皆聽命於樞密院。如前線有戰事,樞密院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行軍元帥和各路都統制,發給印信,率領調拔的軍隊出征;戰事結束,歸還印信,官軍各部回防地。
兵部暫歸於樞密院屬下,樞密院使兼任兵部尚書,知樞密院事增加一名,兩人同時兼任兵部左右侍郎。如此安排,是為了以後撤銷樞密院,重新以兵部執掌兵事做準備。樞密院是宋朝新設的機構,其主副長官都是文官擔任,其實說白了,是皇帝為了進一步掌握兵權而設立,是多此一舉。
機構改革之後,不若將兵權重歸於兵部,也可減少機構的沉苛及官員數量。
樞密院,也就是重設的兵部下面分設六司:一為兵部司;二為軍器監;三為情報司;四為職方司;五為罵部司;六為庫部司。由兵部司負責掌管全國兵馬的調遣,包括兵馬的補充和駐防,及武官階品評定及選授,軍器監負責武器的製作和生產,情報司負責掌管情報事務,職方司負責軍中地圖繪製及國防設施的建議,駕部司掌握天下馬政、驛政事務,庫部司負責軍器監所生產出來武器的登記、發放。
軍制改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改變,那就是以路為基礎,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軍衛籌建,依照地理環境的因素及位置的重要性,設立一個或者幾個軍衛。
軍衛由原先禁軍組成,每個軍衛相當於後世時候軍區及集團軍的結合物。
軍衛的掌管,由兵部司下的兵部司負責,但兵部司只有掌管的權力,並沒有調遣各軍衛的許可權,要調動一支衛軍,必須有朝廷的詔令才可以。各軍衛的軍餉和軍需物資,京軍透過戶部直接劃撥,邊軍則由戶部透過各州府發散,月俸分等發給。這樣各軍衛與地方互不統屬,州官有管理物資的許可權,但手中無兵;軍隊有兵,但錢糧的來源都要經過州府。
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地官員或者武將兼任軍政長官的情況出現,極大消除內亂的產生。
王晨制定的軍事與民政分開的改革方法,得到了李綱的大力支援。
朝中原本有擔心的大臣,他們的反對意見也慢慢被消除。
而在軍制改革開始後,其他方面的改變也在進行之中。
王晨認為,唐朝時候設立的三省六部制比宋朝時候這般複雜的官制要優越,只要三省六部各司其職,那效率比宋朝時候要高,相互制約程度也比宋朝時候的官制要好。
李綱雖然不是完全贊同王晨的想法,但他也認識到現在的大宋官僚機構確實太複雜,官員數量太多,每年朝廷在官員俸祿方面的開始非常巨大,政府機構及官員數量需要精簡。
既然有這樣的想法,王晨又想撤銷樞密院,那就先將樞密院和兵部合併後,再看看效果如何。
三省六部的職權也再次明確,宋朝時間各省及各部長官基本是虛職,實際事務由副職,也就是侍郎擔任的情況,也開始改變。
改革進行後,李綱出任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張浚出任門下省長官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由王晨擔任,併兼任了樞官院使、兵部尚書職,他們三人,成為大宋實際的宰相。
知樞密院事由折彥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