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9部分

令“出綾一端,募麥一斗”,搞了一次內部的石油換食品運動,可能大唐這時候的愛國情緒還比較濃厚,結果居然是應者甚眾。但即使是這樣,到建中二年(781)的時候,沙州還是彈盡糧絕了,面臨絕境。閻朝努力做到了最好——他和吐蕃的大將綺心兒鄭重約定,獻城沙州民眾將不會被外遷後,方才同意投降——這讓李曜想起《天國王朝》裡和薩拉丁相約、守衛耶路撒冷的巴里安。

於是十一年的沙州圍城至此終於結束,雖然最終難免陷落,但是城中的漢人大姓張、李、索等氏族都沒有流離失所,儲存了日後能夠讓歸義軍光復沙州的星星之火。

沙州陷落之後,當地民眾雖然沒有被驅逐,面臨的也是噩夢一般的日子——如果僅僅是換個節度使那也就罷了,問題是,吐蕃是個奴隸制的國家!(無風注:實際上一直到1950年西藏解放前,西藏還仍然遍地是農奴)

結果毫無疑問,吐蕃人視漢民為賤民,在河西諸城生活的漢人被告知,走在大街上遇到吐蕃人時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對待奴隸,奴隸主們當然不視其為生命,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丁狀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贏老者鹹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的情況比比皆是。

為了斷絕當地漢人和中原唐朝的血脈和情感聯絡,吐蕃人還要求漢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