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在一個大型軍陣中,必然要留上幾條寬度達到四、五十步的大道,以方便戰場上的軍事排程。
以上介紹的都是步兵。如果列陣的是騎兵,那就要將每個士卒的前後左右間隔,乘以一個二。一支千人騎兵在陣列中所要佔據的空間,通常都不下於一支四千人步卒。
如此來計算,一般萬人級別的戰鬥,已經需要不下三里寬的戰場,才能擺得下。而在張梁計劃中的這場大戰,敵我雙方加起來,足足有十萬人以上。如果沒有十里地的寬度,黃巾軍一方根本就施展不開。
但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古代,戰線只要被拉長到了五里以上,軍中主將發出的命令,就不能順利的傳達。哪怕有著金鼓、旗號的指揮,主帥對萬人以上大部隊的指揮,也只能依靠部將的臨場發揮了。
對於這一點,各位看官只要試一下,能不能用肉眼觀察到兩、三里以外的一面彩旗,就能夠理解。至於鼓號、金鐸的聲音,傳遞到幾里地以外,如果沒有靜下心來聽,只怕也是聽不到的。在那種情形下,戰鬥的勝負,只怕要交給老天爺來決定了。
因此,黃巾軍的人數哪怕再多上一倍,面對總數不過兩萬的敵人,能夠接觸上戰鬥的,只怕也不過數千而已。其他的人,不等到前方部隊死光或者潰敗,哪怕再著急,想要戰鬥的心情再高漲,也是沒用的。
參加這種十萬人規模大戰計程車卒,有不少人,整整一天都在後方悠閒的等待著,連敵人的面都沒有見到,就要收兵回營了。如果戰況激烈,一天之內就分出了勝負,那麼,就會有不少戰士,同樣是連敵人的面都沒有見到,就身不由己的勝利或者失敗了。
換句話說,古代戰爭中,打醬油的後排,永遠比拼命廝殺的前鋒人數要多得多。
所以,張梁派出去的那兩路偏師,其實只是一道保險。真正的勝負,還要看中軍本部的戰鬥情形。如果黃巾軍勝利了,兩路繞遠路的偏師多半就要無功而返。但是若中軍戰敗,在這兩路偏師的壓迫威脅下,漢軍的追擊,就不能有效展開。這也是偏師被派出去的主要目的
而且相對於黃巾軍一方兵力充裕到無法有效的指揮,漢軍從數量上就顯得單薄了一些。若是兩路偏師能夠讓董卓分出一部分兵力進行阻截,就能夠使中路的黃巾軍主力,所受到的壓力減小一些。
——這就夠了。
張梁雖然在統軍能力上,比不過“波才帥”,卻也相差不大。經過了數月的鍛鍊,張梁指揮起數萬大軍來,已經是像模像樣了。他知道自己指揮數量的極限,並不敢在如此重要的大戰中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如今已經是秋季,天氣明顯涼爽了不少,即使在太陽昇起來以後,照射在衣甲上的熱量,也只是幫助驅趕掉早晨的涼意。如果時間倒退到兩個月以前的炎夏,在熾熱的太陽炙烤下,別說是披甲,就算只穿著單衣,也是足以讓人中暑的。
所以,盧植在幾個月以來,一直與黃巾軍只是對峙,沒有大規模交戰,其實是有天候的原因的。只是天時的威力比不上天使【天子使者】,盧植的下獄,也算是不冤的。
兩支敵對的大軍,就在煦暖的朝陽照耀下,開始了己方的佈陣。
所謂陣法,是交戰雙方,為了充分的發揮軍隊的戰鬥力,所作出的一種戰場兵力佈置。無論那些不明所以的文人們,給陣法取上什麼樣的玄妙名字,其本質,還是一種利於己方發揮士卒戰鬥力,而讓敵方的戰鬥力,儘可能被限制的組織方式。
兩軍交戰,若一方列好了陣型,而另一方卻沒能成功布陣,或者陣型被強行破壞,那戰鬥的勝負,基本上就可以預料了。
“千人破”一級的強者,為什麼在軍中能夠擁有極高的聲威?
便是因為他們具備強行突破敵人軍陣的可怕武力,足以決定一場勢均力敵的千人規模戰鬥的勝負了。相較之下,“百人斬”的實力就只能影響百人規模的戰鬥勝負,不具備太大的戰場威懾力。
所以,當董卓看到黃巾軍開始佈陣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派出了手上的一支強力騎兵,前去幹擾敵人。
一隊人數約兩、三百人的騎兵,在董卓的命令下,不緊不慢的向黃巾軍陣營逼近過去。
這支騎兵一露面,立刻引起了黃巾軍戰士的騷動。沒辦法,這些騎兵的標誌太醒目了。只要對漢軍的組成,稍微有所瞭解的人,一眼就可以認出他們。
因為,這些騎兵,清一色的都騎著白馬。
——白馬義從!
——由“白馬長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