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的“黨錮”政策。沒有了這道束縛,袁紹憑藉著在天下士子中的巨大聲望,必然能在短期之內,平步青雲。得知了這一點之後,袁術先是大怒,然後大恐。
——婢生子的崛起,已是不可避免了!
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袁術的心,被狠狠的刺痛了。為了避免被這個他向來看不起的婢生子超越,袁術需要功勳,需要更多的功勳,來提升自己的官位。
正是因為這個隱藏的原因,身為長水校尉的袁術,才主動提出,要親自參加中郎將皇甫嵩的大軍,去鎮壓那些可惡的蛾賊。
這個要求,讓袁術的老子袁逢,小小的吃了一驚。作為袁氏一族中最有能力的一員,袁逢如何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嫡子,由於從小錦衣玉食,既怕吃苦,又怕受傷。
但是,既然袁術有這樣的想法,袁逢自然要大力支援。於是,在皇甫嵩的小小驚訝下,袁術正式作為長水校尉,率領擴編到數千人的北軍長水營,在皇甫嵩的手下轉戰天下。
當然,出身如此高貴的袁公路,是不會親自上陣,與那些低賤的泥腿子黃巾軍作戰的。深知袁術統兵能力的皇甫嵩,也不會讓幾千可靠的精銳戰力就這樣被袁術糟蹋。無需他親自動手,長水營的大小軍吏自然會在袁術面前努力表現。袁術只需要做好名義上的統帥,將軍中雜事都交付於皇甫嵩為他安排的副將,就可以安安穩穩的收穫巨大的軍功。
除此之外,袁術對拉攏一批軍中的豪勇之士,也頗有興趣。對自己的經義水平有所認識的袁術,明白的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升官路線,應當是武職一系。為了應付未來可能需要的率軍出征事項,袁術當然要大力招攬一批能戰之士。
學不來霸王項羽的親身披堅執銳,總可以學一學高祖皇帝的“善將將”?
ps:漢初名將韓信在與漢高祖劉邦議論兵法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說:“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可以帶多少呢?”韓信說:“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原文是‘臣多多益善耳’】!”
感覺沒面子的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說:“這是兩回事了,高祖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於使用將帥【即“善將將”】,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
第9節 躊躇黃河岸【上】
四世三公的袁氏真不是蓋的。只要略微顯示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氣”,那些在北軍中得志、或者不得志的軍官們,就會非常樂意的向袁校尉主動投靠。紀靈、張勳二人,便是這樣搭上袁術這個主公的,而橋蕤則是袁氏的故吏,數年前便跟從在袁術身邊聽候使用。
隨著皇甫嵩大軍南征北戰,袁術每戰只是呆在皇甫嵩的身邊當一個旁觀者,卻也能將諸多強力部下奮戰立下的功績分上一筆。可以肯定,當黃巾軍之亂被徹底鎮壓之後,回到朝廷的袁術,官位必然又可以向上升上一升。
但是,即使身處軍營中,袁術依然無法擺脫袁紹這個異母兄長的陰影。
這處陰影,卻是來自於騎都尉曹操。
作為袁紹在皇甫嵩大軍中的代言人之一,出身宦官後人的矮子曹操,手中掌握的兵力,居然還在袁術這個俸祿達到“比二千石”的長水校尉之上!而且,由於精通兵法,外加作戰勇敢,曹操在皇甫嵩面前頗為受到重視。單以在軍中的地位來論,曹操這個閹人之後,居然也能稍稍高出名門公子袁術。
這樣的事實,讓袁術心中的那根刺,越發的刺入心中。
幾天之前,身為主帥的皇甫嵩得到議郎陶謙的信箋,要求漢軍派出一支主力部隊進行支援以殲滅一支據說戰力非凡的蛾賊。將注意力集中在青州黃巾軍大帥管亥所部身上的皇甫嵩,在騎都尉曹操的建議下,忽視了議郎陶謙的求助。為了應付陶謙的要求,皇甫嵩只打算派出一隻騎兵小隊,前去幫助陶謙,殲滅那一股不知名的蛾賊。
至於皇甫嵩所統帥的漢軍主力,接下來將會指向佔據了谷城縣的數萬管亥大軍。而且,據說管亥手下有一支精銳部隊,號稱“天平軍”,戰鬥力極強。這個用人命換來的訊息,讓皇甫嵩極為慎重,自然不會將大隊的精銳騎兵派往北方,去追擊某隻無名的流寇。
說來也很奇妙,正是因為漢軍將領們聽從了都尉鮑信的話,對天平軍格外重視,才讓天平軍陰差陽錯的逃過了這一劫。當然,也不能因此就對皇甫嵩等人太過於苛求。畢竟,他們畢竟不是神仙,能夠將天平軍的行動,憑空計算得清清楚楚。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