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太守王匡,是大將軍何進的故吏。董卓為了牢牢的把握雒陽的兵權,將何進的司馬吳匡和部曲將張璋先後除去。有了前車之鑑在,王匡對董卓的態度可想而知。
當關東袁氏起兵反董的號召發出之後【即橋瑁的矯詔】,王匡正愁大將軍故去後,自家沒了組織,一聽這個訊息,馬上興奮無比的主動加入討董大軍。
釋出了反對董卓的檄文後,王匡為了在全天下士人面前展示自家的積極性,主動行動起來,想要威脅董卓控制下的雒陽。他先是派郡中從事韓浩,率領兩千郡兵,駐紮在孟津渡口,還將手中最為精銳的“泰山兵”千人,以心腹大將方悅為統帥,放置在河陽津渡口。
對這種蹲在家門口的關鍵位置,對於久經戰陣的董卓來說,自然不能夠被敵人所把握。特別是河陽津這個地方,過了黃河就是北邙山,再翻過地勢略高的北邙山,就能眺望到雒陽城的城垣,堪稱是整個雒陽城防系統的一處關鍵防禦據點。
假設一下,關東聯軍如果從河陽津這個地方殺過來,直接就能廢掉董卓在滎陽、成皋一帶佈置的防線,與董卓決戰在雒陽城下。一旦被人兵臨城下,則董卓對朝廷和雒陽城的控制能力,可就不敢保證不出問題了。
既然王匡如此積極,按照後世“槍打出頭鳥”的說法,董卓當然要做點兒什麼給天下的反對者看看了
所以,倒黴的王匡,遭到了董卓大軍的迎頭痛擊。
董卓雖然由於在腹背受敵,內部又不穩固的情形下,不得不將主要的軍力,用於維持雒陽的秩序。可是。他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在重重困難下,還是克服了種種制約,調動出數千機動兵力,用於河內攻略。
在大將華雄的指揮下,涼州軍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先是在平陰縣吸引住王匡的注意力,主力卻在小平津渡過黃河,將王匡部將方悅所統帥的“泰山兵”全部殲滅。這個出乎意料的打擊,讓王匡突然間慌了手腳,急忙調回從事韓浩的部隊,守衛郡城,同時向袁紹告急。
袁紹這時,已經憑藉著袁氏的強大聲望,從其他州郡大吏那裡得到了贈送而來的七、八千士卒,以及大批的糧秣。同時,依靠自身對士人的巨大吸引力,有不少士族世家,紛紛派遣年輕的子弟到袁紹身邊,擔任各種職位,以博取一個出頭的機會。
正在袁紹得意之際,突然就傳來了王匡軍在河內大敗的訊息。袁紹不愧是縱。橫前三國的一代強者,聽到這個訊息,他依然鎮定自若,表現的毫無畏懼。
在與身邊幕僚們簡單的商量過局勢以後,袁紹便果斷的星夜從酸棗出兵,親自前往河內,以救援王匡,確保從河內進攻雒陽的線路,不被敵人切斷。
由於袁紹的反應很快,當華雄率領主力精兵五千人到達河內郡城城下時,城中由於袁紹部的到達,兵力總數已經超過了華雄的兵力數量。在這種情況下,縱然華雄勇武過人,也無法繼續對一座堅城發動進攻。
於是,華雄只得帶兵退回溫縣與河陽渡口一帶,依託渡口的地形,修建了一處防禦城寨,與袁紹、王匡所部進行對峙。
於是,董卓策劃的第一次對關東諸侯聯軍作戰,雖然在戰術上達成了勝利,卻由於袁紹的快速反應,沒能達成董卓所希翼的戰略成果。雒陽城的北方側翼,此刻依然在關東聯軍的威脅之下。
反觀袁紹,由於救援王匡的行動極為及時,他成功的在參與反董的州郡大吏中,提高了自家的威信。這樣,在幾天後舉行的“酸棗會盟”中,心懷感激的王匡一提議,其餘的州郡大吏都紛紛表示,支援袁紹擔任盟主的職位。
這一幕,讓巴巴的從老家汝南一帶,一路狂奔趕過來參與會盟的袁術,心裡極為不甘。於是,袁術便對參與了酸棗會盟的州郡大吏表示,袁紹這次同盟,只有北方諸侯參與,規模不夠。他袁術將在南方武關方向,再組織一支討董大軍,與盟主袁紹一南一北,相互呼應。
參與會盟的諸侯們都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人,哪裡聽不出袁術話語裡暗示的意思?
袁術這些話,擺明了就是他不會聽從袁紹的安排和指揮,而會在南方自行糾合一支大軍,參與對董卓的戰鬥。
面對袁術半公開展示出來的桀驁,別說王匡之流的州郡大吏,就連盟主袁紹也是無可奈何。
畢竟,袁術也是袁氏的嫡子,在袁氏家族內的地位,並不比袁紹要低。而若是提及與袁氏各個分支子弟間的關係,就連袁紹都無法與他相比。
對於這一點,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袁紹由於娶了“天下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