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堪稱百戰百勝,以死亡四百人的戰損。斬殺三萬八千餘人,俘獲家畜四十二萬七千頭,封萬戶侯,讓董卓望之興嘆。可是,這樣一位大漢名將。最終還是在朝堂爭鬥中,被時任司隸校尉的酷吏陽球構陷,落得個自殺獄中的結果。
前太尉段熲的遭遇,是令所有關西武人,特別是涼州武人無不扼腕嘆息的的例子。董卓既然提到了這一個例子,自然表明他對未來的朝堂之路早有規劃。
董卓在宴會上提到廢立當今天子,並與袁紹發生激烈衝突的訊息,如同一陣春風那般,不到一夜時間,就為整個大漢官場的重要人物所得之。
董卓是袁氏故吏,卻居然膽敢如此對待袁氏嫡子袁紹,豈不是意味著董卓與袁氏之間,出現了巨大的不合?
董卓有兵權,袁氏有政權。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董卓要是一個過激,動用了麾下的軍隊,那樂子可就大了。
不過,董卓的兵,大都在雒陽城外。而目前掌管著雒陽城城防的人,正好就是袁紹。袁氏只要將雒陽的城門一關,就憑董卓帶在身邊的千餘“飛熊軍”,還真不是袁氏的對手。
但是,就在各位朝廷大臣們摩拳擦掌,準備趁此良機,好好坐觀董卓與袁氏如何相互攻誨,以便從中漁利的時候,又一個訊息傳來,讓所有朝臣都有著不可思議的感覺。
堂堂大漢司隸校尉,汝南袁氏的嫡子,天下黨人的魁首袁紹,居然在第二天,被迫拋下家眷,只帶著十多名親隨,一路向東狂奔!
——怎麼可能?
朝臣們聽到這則訊息,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但是,隨著確切的訊息傳來,哪怕是再不肯相信的朝臣,最後也確定,袁紹確實已經狂奔出京,去向不明。
後來,進一步有訊息確認說,袁紹這次離開,是往冀州方向去的。
想要看好戲的朝臣們,例如衛尉楊彪,反覆確認了袁紹被逼出走的訊息後,心頭都不由得沉重了起來。(未完待續。。)
ps: 多謝“風漂衣”書友的打賞。雖然咱是個慢手流,可是面對風兄的看中,無以為報,也只得加更一節,以示感謝。至於時間,大概是明兒或者後兒。
另,咱確實是不喜歡讀者印象中的“女主要多”。話說只要是稍微嚴謹一些的歷史小說,除非是特殊情況,女主都是可有可無的。更何況,本書其實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女主呢。各位書友,請高抬貴手,幫咱將這個印象給擠到後面去如何?
第63節 梟雄大事成【五】
董卓乃是袁氏的故吏,卻能如此輕輕鬆鬆的反壓袁氏,那他在雒陽的勢力,還有誰敢於阻攔?
這樣一來,以後朝廷的主宰權,不就落入董卓這個西涼蠻子的手中了嗎?
與袁氏打交道,大家都有經驗,知道如何應付。袁氏一方也與大家同根同源,都是世家大族,有共同語言,不會鬧得太翻。可是對於董卓那個西涼蠻子,就沒有幾個人敢於當面頂撞了。
君不見,昨日袁紹頂了董卓一句,董卓就當場要打要殺的。今日袁紹之所以出京避難,怕是董卓指不定如何在暗中威脅了袁氏一族呢!
此人身為太傅的故吏,卻連恩主袁隗的面子都不賣,眾人在心中大罵董卓不忠不義、寡廉鮮恥之外,自然隱隱的對他害怕起來。
所以,在下一個朝會大日子時,當董卓真的提出廢立天子的提議,滿朝文物百官,除了尚書令盧植,居然沒有一個敢於當面對此表示異議。
而董卓也當即對他的權柄做了展示。在太傅袁隗的沉默下,董卓當堂代天子下詔,免去盧植的尚書令一職。對於董卓的行為,殿上群臣雖然多有不滿者,卻再沒有敢於出頭頂撞的。
既然群臣意見“一致”,可憐的天子劉辯,只當了四個多月的名義天子,還沒有真正把持過大漢帝國的權柄,就在紛雜煩亂的宮廷政變中,被逼退位。
少帝劉辯一退位,何太后隨之就自動喪失了後宮之主的身份。董卓很快以“太后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的藉口,將何太后遷往永安宮安置。
可憐何太后自從被盧植“救下”以後,就被太傅袁隗的親信人時刻盯住。形同軟禁。如今她的兒子既然被廢黜,則何太后的死活,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到達永安宮沒幾天,太傅袁隗就派人送上鴆酒,以董卓的名義加以毒殺。
聽起來覺得奇怪嗎?
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董卓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太尉袁隗的指使。就在董卓率軍到達雒陽後的那次宴請中。袁隗為了替袁紹善後,與董卓做了一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