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6部分

在大漢,名望就是實力,名望就是官位,名望就代表著一族的榮華富貴。所以,為了拯救整個袁氏一族的名望,袁隗可以做任何事情。

要是指證袁紹的是個普通人,袁隗自然不會在意。作為大漢最強大世家,袁隗有的是方法對付敵人。但是,偏偏殘留下來可能指證袁紹惡行的,卻是大漢帝國身份地位最高的兩個人。

面對天子和太后的地位,袁隗雖然有能力在短時間以內,控制天子劉辯和何太后的言行,卻無法長時間保持這種有效控制。

而失去了大將軍支援的何太后與天子,不用說,由於喪失了對大漢權柄的把持,必然對袁氏一族充滿了憎恨。一旦有機會,兩人必然會想盡辦法來重新奪回權柄。即使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天子劉辯真正執掌大權之時,便是袁氏一族開始頹敗之日!

所以,袁隗果斷決定,必殺天子和太后!

但是,弒君之罪,何其沉重?

自古以來,歷經商周兩千餘年,弒君之人,又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的?

以聲望起家的袁氏,絕對不能擔負起這樣可怕的罪名!

偏偏在盡誅宦官一役後,由於袁紹、袁術兩兄弟手中所掌握的兵權,此時在大漢朝野佔據了最高權柄的,就是袁氏一族。如果在這個時候,天子劉辯與何太后突然死去,袁氏絕對脫不了干係。

搞不好的話,袁氏的政敵們,就會以“趙盾弒君”1之類的說法為例,指證袁氏弒君。這對汝南袁氏歷經百年時光,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崇高聲望,可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因此,天子劉辯與何太后必須死,但他們必須死於他人之手,而且表面上不能夠與袁氏有任何直接關係。

太傅袁隗不愧是人中豪傑,為了擺脫謀害天子與太后的罪名,他居然捨得主動放棄目前已經到手的最高權柄。只有把握大漢至高權柄的人不是袁氏。天子與太后的死,才不會被人們算到汝南袁氏的頭上。

如果是別人,要做出這種決定,只怕是不太可能。大權在握的滋味,何等美妙?人人都只盼獨掌天下大權,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誰。甘心將天下至高的權柄拱手讓出的。

但是,偏偏太傅袁隗就有這個魄力。

袁隗從小就鑽研家傳的《孟氏易》,同時博覽群書,可謂學問深厚。他歷經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見識過無數次朝堂的權利爭奪,深知“盈則溢,滿遭損”的道理。

把握住一時的至高權柄,對袁隗來說並不算什麼好事,反而有可能讓整個袁氏引來滅門殺身之禍。對他來說。袁氏一族在未來百年的持續發展,才是最需要關心的事情。

以今日袁氏一族的人脈網路來說,只要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聲望,袁氏一族在大漢的地位就很難動搖。這個天下畢竟還是劉家的,對天子的操縱,只能保證一時,不可能保證一世。挾剷除宦官的巨大聲望,從天下至高的權柄上退下來。足以避免來自多方面的聯合打擊。

君不見,袁氏一登頂。那些原本與袁氏站在同一陣營的世家大族,例如弘農楊氏之流,立刻就結盟站到了袁氏一族的反對立場上嗎?這無關親疏遠近,只是世家大族對朝廷運轉的一種正常反應。

根據世家們從數百年的大漢朝堂鬥爭史中得到的經驗,只有一個聲音的朝廷,是極度危險的朝廷。上一次整個朝廷只有一個聲音的時候。就是“王莽篡漢”之時。那時的大漢,後來出現了什麼事情,就連三歲小兒都聽說過。

為了再次出現類似“王莽篡漢”這樣的禍患,為了整個家族的安定,為了大漢社稷的延續。世家們對自己該怎麼做,心裡有著明確的打算。

可是,只要袁氏向後退讓一步,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袁氏本身便是天下世家的領袖之一。若袁氏能夠在實力最強大的時刻,主動的放棄至高權柄,這足以說明,袁氏並無獨霸朝廷的意圖。一個知道自我剋制的強力盟友,無疑是朝廷中最好的同盟物件。袁氏的聲望,經歷此事以後,自然可以進一步得到攀升。

如此一來,原來與袁氏開始疏遠的世家大族們,就會再次向袁氏靠攏,團結在袁氏的周圍。而新掌權柄的那一方,不管是誰,若是想要保證執政的順利,就必須與袁氏為代表的世家官僚集團合作。再加上袁氏表明自身並無太大野心,新任執政者的最佳合作物件,絕不會是別的世家,而只能是袁氏一族。

於是,袁氏依然是當朝第一的世家,依然能夠對朝政保持足夠的影響力。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局面,足以讓袁氏一族繼續順利的傳承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