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來了一次兇悍的反擊,便將公孫軍步卒的進攻擊垮。若非嚴綱見機得快,帶著部下趕緊撤退,就連白馬義從怕也要吃上一個小虧。
此時,公孫瓚的主力趕到了戰場。作為一名擅長騎兵的統帥,公孫瓚對硬磕敵人的嚴密步兵陣型,表示興趣不大。於是,他只是派出一支騎兵小部隊監視顏良所部,讓顏良所部行動不便,主力卻大膽的向側翼推進,猛攻顏良後方的高幹。
高幹是袁紹的外甥,平日裡風度翩翩,在士人裡聲名不錯,堪稱當世佳公子。不過,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可就算不上是多麼優秀了。若非副將郭援救援及時,高幹只怕會被直衝過來的公孫瓚當場斬殺。
擊破了高幹所部,公孫瓚成功的殺到了袁紹中軍的面前。
此時,袁紹中軍只有張頜統御的“大戟士”防禦。面對公孫瓚騎兵的突擊,張頜表現得極為沉穩,一點兒也不像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果斷的派出兩百大戟士作為炮灰,抵擋住公孫瓚軍片刻。接著,趁這點兒部下用性命換來的時間,張頜簇擁著袁紹,在一處村落的宅院門前列陣,用建築物遮蔽住己方的背後弱點。
大戟士是久經訓練的精銳重灌步兵,正面對抗的戰鬥力,只能用恐怖來形容。這支部隊的弱點,只在於陣型的側翼和背後,還有他們緩慢的移動速度。公孫瓚要是用部下的白馬義從與大戟士正面硬拼,也許拼光了手頭的三千白馬義從,怕是依然攻不破大戟士的陣型。
面對處於防禦狀態中,變得沒有弱點的大戟士,公孫瓚也無計可施。在發動了兩次失敗的試探性進攻以後,公孫瓚放棄了強攻大戟士正面防線的打算,改而進攻袁紹軍其他部分。
一天的激戰下來,袁紹軍除了顏良、文丑、張頜、高覽四將的隊伍,沒有讓公孫瓚佔到太大便宜之外,其他與公孫瓚交戰的部隊,多有損失慘重的。
所以,戰後的袁紹,為了提升士氣,同意了謀士田豐的主意,將顏良、文丑、張頜、高覽四將並稱為“河北四庭柱”,以激勵己方的戰鬥意志。
激戰一天後,公孫瓚軍雖然佔據了上風,卻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袁紹軍在吃了一個不小的虧以後,也學乖了不少,不再嘗試與公孫瓚軍,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野戰。
如此一來,雙方的戰鬥便陷入了僵持。公孫瓚軍佔據了上風,卻始終無法得到真正的勝利。(未完待續。。)
第69節 麴義樹威信
僵局的被打破,是在二十天以後,袁紹一方援軍的到來。
這支被袁紹和麾下眾將都寄以厚望的援軍,便是由聲名卓著的冀州州師主將——麴義。
麴義因為在袁紹入主冀州的過程中,立下關鍵性的功勞,由此被袁紹提拔為中郎將。不過,就算是升了官,他所面臨的任務倒一直沒有多少變化,依然被新州牧袁紹留在冀州西部,防備幷州張狂下屬的黃巾餘孽的可能入侵。
但是,面對公孫瓚的強勢進攻,深感吃力的袁紹,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最終還是調動了麴義這支空置在西部的精兵參戰。至於來自於幷州的威脅,袁紹暫時也顧不上那麼多了。他只能寄希望於麴義調動以後,張狂的反應沒有那麼快,即使出兵,也不至於太兇猛。
麴義出身涼州土豪,其部下都是與羌人們血戰過的精兵,沙場經驗十足,對抗輕裝騎兵很有一套。他自思與袁紹的關係並不太親密,當然想要用眼前這個難得的機會,向新上司展現實力和忠心。在率部來到武垣之後,麴義只是略作休整,便主動向袁紹求戰,自稱要一舉正面擊破公孫瓚!
吃過公孫瓚騎兵的苦頭以後,袁紹對麴義是否能夠真的擊敗威震天下的“白馬義從”,可是十分懷疑。不過,看在麴義信心十足,求戰心切的份上,袁紹還是同意了麴義的出戰。當然,他也不忘根據謀主田豐的建議,在麴義的陣地後方預備上張郃的“大戟士”作為預備隊。如果麴義作戰不利,憑藉列好陣型的“大戟士”的守禦,戰局也不會因此而徹底崩壞。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便是後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百先登破白馬”事件。史料記載。此戰“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白馬義從’甲首千餘級。”1
在戰鬥中,由於輕敵和中計,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損失巨大,讓他心痛不已。好在公孫瓚軍一方騎兵頗多,麴義固然大勝了“白馬義從”一場,卻也沒能乘勝擴大戰果。
打不過,騎兵也能夠逃得掉。這就是騎兵一方的巨大優勢。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