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性的好處,美軍沒有能夠獲得夢寐以求的制海權,共和國海軍也沒有能夠如願以償的將美國海軍趕出西太平洋。按照戰史學家的評論,這是一場除了消耗掉大量海軍官兵與精銳飛行員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海戰。後來,還有人將“馬里亞納海戰”評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十大最沒有價值的消耗戰之一,而且排名非常靠前。
客觀的講,存在的東西總有道理。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高層都不是笨蛋,裴承毅與杜奇威更不是那種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沒有明確戰爭目的的統帥。
嚴格說來,“消耗”本身就是這場海戰的意義,或者說是雙方的目的。
反過來看戰爭第一年間的所有戰鬥,包括大陸戰場上的地面戰鬥,交戰雙方在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消耗對手的目的在作戰。這也很好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準備時間最為漫長的一場世界大戰。雖然有很多人認為,共和國是從刃鈞年開始做準備,即便看遠一點。也是從力42年開始做準備,但是從共和國的總體戰略來看,特別是共和國領導人的關係來看,早在力佔年之前,共和再當局就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了。不說其他人,單看王元慶,就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即便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也可以追溯到刃年代初的半島戰爭。
對於一場準備了刃年以上的戰爭來說。不耗盡對方的資本,戰爭就不會結束。
可以說,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所在。
把“消耗”當成雙方的戰爭目的的話,也就不難明白“馬里亞納海戰”的重大意義了。
可以說,在這場海戰後,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賠上了老本。海戰結束後,共和國海軍只有第二艦隊還有完備戰鬥力戰區艦隊沒有被擊沉的戰艦也大都負傷,美國海軍則只剩下了第三艦隊與大西洋上的第二艦隊,而這2支艦隊總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戰鬥群,根本擔負不起一個方向上的作戰重任。
因為大批在戰前建造的戰艦戰損,所以雙方都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新建造的戰艦上。
正是如此,在下來的幾個月內。雙方海軍能夠出動的噸位最大的就是反潛驅逐艦,而且都以反潛戰艦為主。受此影響,圍繞著馬里亞納群島,雙方海軍打了大大小小數十場以驅逐艦為主的規模海戰,而且海戰的主要目的都是己方船隊,或者阻止對方向前沿島嶼投送作戰力量。
客觀的講,影響最大的還不是艦隊,而是航空兵。
與其他軍兵種一樣,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均在戰前儲備了大批人才,其**和國海軍預備役部隊中的艦隊官兵就有舊萬之巨,足以組建舊支以上的艦隊,而美國海軍的預備役艦隊官兵沒有佔万也有口萬,不會比共和國海軍少多少。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雙方官兵的傷亡率並不大,所以艦隊官兵還不是大問題。
因為在塞班島登陸作戰中,雙方就損失了近4四名飛行員。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的近刃出名飛行員。雙方總共陣亡飛行員接近旺。人。相當於戰爭爆發前雙方飛行員總量的3成。如果按照戰鬥機飛行員的數量計算,則在兩場戰鬥中。則相當於雙方戰前飛行員的半!
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
工以忽略不計的比例。
要知道。培養諾優秀的飛行員,絕對不是靠每年辦卜時的記練時間與勁個小時的突擊記“練。按照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詣從航“校畢業的飛行員,至少要在3年之後才能成為上尉,再過3年才有資格成為少校,而成為少校,是得到認同,即飛行員個人能力得到承認的最低
。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也差不多,一名飛行員從航校畢業後大約需要蚌才能得到肯定。雖然慘烈的戰鬥能夠讓飛行員更快的“成熟”而且老具的實戰經驗也能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準,新手至少需要在戰場上存活;年。才有可能成為老鳥。
對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來說,因為有足夠的儲備,所以提供飛行員不是問題。
關鍵是,巨大的陣亡率讓培養優秀飛行員變得更加困難。沒有足夠的優秀飛行員。航空兵的作戰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而且戰損率還會提高,由此形成惡性迴圈,最終導致航空兵成為擺設。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與日本都因為缺乏優秀飛行員,從而讓成千上萬的戰鬥機成為擺設。
換個角度看,航空兵的驚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
吧。
不管怎麼說,培養一名飛行員的代價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