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點損傷,就能使導彈的燃料艙發生爆炸。第一枚被擊落的導彈。也就是射向共和國首都(北京仍然是共和國名義上的首都)的那枚導彈就是因為攻擊距離最近。最晚發射,沒有趕在攔截開始前離開稠密大氣層,導彈彈體還沒有與彈頭分離的時候就被鐳射束罩住,不但失去了離開大氣層的機會。還使下面上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到汙染。
當然,僅僅只有速燃固體火箭發動機算不了什麼,只有選擇合適的彈道,將系統的效能發揮出來,才算的上是真正出色的彈道導彈。
這就是媽的另外一個,強項,即在攻擊不同目標的時候,可以根據目標遠近,自動選擇最合適的彈道。要自導,以往的彈道導彈,只有固定的彈道,而攻擊不同的目標,由拋灑彈頭的時間決定。可想而知。採用固定彈道的導彈肯定更容易遭到攔截。
別的不說,在採用固定彈道的時候。肯定得以最大射程來確定彈道高度,因為彈道高低決定了射程遠近,而在以最大射程的情況下,彈道高度自然最高。也就是說,導彈的飛行時間相對較長,而且需要在外層空間飛行,這等於給了對方攔截系統下手的絕佳機會。靈活選擇彈道之後,不但使導彈的飛行線路更難測算。還能大幅度縮短飛行時間,縮短外層空間的飛行距離,從而大幅度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
不得不提到一點,即粒子束武器在大氣層內的衰減作用。
眾所周知,從能量的角度來看。鐳射屬於純能量武器,即所發射的高能鐳射束本身並沒有質量(準確的說是靜止質量),完全依靠光子攜帶的能量來摧毀目標。粒子束武器則是準能量武器,即發射的高能鐳射束實際上是一些以接業幾心的速度飛行的幕本粒午,具有質量,通討基本粒子攜啼圳地能來摧毀目標。正是如此,在大氣層內,粒子束武器的衰減速度遠遠超過了鐳射武器,哪怕是中性粒子束武器。原因很簡單。高速飛行的基本粒子在大氣層內會與氣體分子碰撞。從而改變方向或者完全耗散,對鄰近的其他基本粒子產生影響,從而大大削弱了粒子束的能量。
正是如此,粒子束武器只適合在外層空間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那枚彈道較高、飛向廣州的彈頭被粒子束摧毀,而那枚彈道較低、飛往上海的彈頭卻只損失了一些隔熱塗層的原因。當然,關鍵還是對最大射程為刃刀千米的48來說,在攻擊織為千米外的上海、以及俊口千米外的廣州時。根本沒有必要採用較高的飛行彈道,甚至可以在採用壓低彈道、也就是將彈道高度控制在助千米以下,讓彈頭始終在稠密大氣層頂端飛行的情況下,提前拋棄主發動機,讓彈頭在飛行末段依靠再入大氣層加速火箭發動機提供的額外推力來延長射程,從而達到提高彈頭生存能力的目的。如果沒有這項技術,那枚飛往上海的彈頭肯定被粒子束武器擊落了。
從這兩輪攔截看得出來,鐳射武器與粒子束武器絕對不是萬能的。
對鐳射武器來說,因為大氣層存在折射與發射現象,所以只能攻擊位於正下方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目標。只要攻擊角度超過了設計制,不但攻擊效率將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使攻擊徹底失敗。對粒子束武器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氣層對粒子束產生的耗散效應,使其很難在大氣層內使用。
正是如此,在能量武器大行其道的時候,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中,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攔截任務由動能武器、也就是飛行速度高達每秒舊千米的動能攔截導彈承擔,而且這些導彈築起了天基攔截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
對攔截導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趕在目標進入下降彈道前進行攔截。
原因很簡單,如果目標彈頭進入了下降彈道,飛行速度很快就會突破每秒8千米,而且很快就會進入大氣層,最重要的是,此時彈頭肯定在共和國本土上空,即便攔截成功,具有強烈放射性的彈頭碎片也會落在共和國的大地上。甚至落在城市裡面,從而使攔截失去應有的價值。
受此影響,粒子束武器的第一次攔截失敗後,天基攔截系統就將發射攔截導彈。
雖然這麼做很有可能浪費寶貴的攔截導彈,但是比日讓核彈頭落到共和國本土,這點浪費根本算不了什麼。
這次攔截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如果攔截導彈再晚渺發射。最後那枚虧彈彈頭就將進入共和國境內。即便能夠將其擊落,彈頭碎片也會灑落在共和國的土地上,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針對這3枚導彈與彈頭的攔截基本上可以用完美來形容。